要想写出有深度的作文,思考问题的多元化视角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更好地把握语境和语气,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篇1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家乡有好多好多的风俗,比如:社火、小曲、小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主要风俗——字画和小曲。
听爸爸妈妈说,通渭在一九九二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家乡的人们家家都悬挂字画,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每年的八月十六日都要举办书画艺术节,其中的字画展览活动主要在我们的悦心书画村,书画村有四楼,一楼是大厅,二、三楼是画家和书法家画画或写字的地方,我也去过好几次呢,看见悦心书画村展览了许多字画,并且有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在那里写的写、画的画。哦,他们字、画非常好看,但是非常贵,有的一副字画要一、两万或几十万呢。对了,还有买字画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常多。
通渭还有一个著名的风俗,那就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特别多,可以百听不厌,有火焰驹、十里亭、佰牙付琴、华亭相会、张连卖布等等,最火焰驹好听,我也喜欢。假如你也喜欢的话,你可以买一个通渭小曲碟片,保证百听不厌。我爷爷奶奶闲时总是不忘听通渭小曲,真是两个戏迷,我想,我长大后一定给他们买一套通渭小曲碟片,再买个放碟片的好电视,他们就可以天天看了。还有,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都有表演通渭小曲的人,尤其在我们的文化广场,每天都在表演小曲,看的人非常多。
哦,家乡还有许多好吃的,乔圈圈、油饼、浆水面、煮洋芋、长面等等都非常美味可口。
如果你来到了通渭,别忘了赏通渭书画、听通渭小曲、吃通渭美食哦,热情好客的通渭人民欢迎你!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篇2
我的家乡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庄,这里究满了我美好的回忆——孩童的嬉闹声,大人的闲谈声……就在这里,每个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上演一场大型的烟花“表演”。
一大早,我与妹妹就急急忙忙地叫醒大人们,拉着他们去村中心的小店里买了各式各样的烟花,买烟花的老人似乎也被我们的欢乐给感染了,给了我和妹妹一人一颗水果糖,我们都高兴坏了。
夜幕降临,八点整,春晚准时开始了。旦我和妹妹的心思却完全不在春晚上,一心想着去放烟花。终于,春晚进行了一半,大人们总算同意我们去放烟花了!我们赶紧一人抱着一大捧烟花冲出屋子。
虽然疫情还未结柬,但大家放烟花的兴致却依然不减,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聚满了放烟花的人。老爸用打火机把那窜天猴给点燃了,紧接着,伴随着“啾”的一声,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无比绚丽的花——那璀璨的火花竞相开放,把天空点缀的五彩缤纷,照亮了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照亮了大家洋溢着笑容的脸,刺破了黑夜的重重铠甲,绽放着绚丽的光彩,如同水晶般靓丽夺目,在天空的画布上创作着。不一会儿,山那边的“画师”也加入了创作的旅途,两边的烟花互相照应、互相应和着,倒映在人们的眼中。紧接着,四面八方都燃起了烟花,一幅俨然成型的“烟花图”展现在眼前,我们不禁都看呆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希望中国也能成功打败“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加油!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篇3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异常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齐,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样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篇4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传统美食各地都不同,但不管是哪儿,都有吃年糕这一传统习俗。我的家乡——金山,也有吃年糕的风俗,不过我们的年糕叫“焋糕”。
在农历过年前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焋糕了。首先,我和奶奶一同拿着家里的糯米去碾米厂把米碾成米粉,之后把米粉拿回家晒个几天。接着,就是化糖水、搓粉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糖水的温度和量一定要把握恰当,否则再怎么搓,粉都不会细腻甜糯的。要确保细腻甜糯,就得反复揉搓糖水和过的米粉,再用细密的筛子筛出揉搓过的米粉。想知道米粉水分是否合适,就看筛出来的粉是否形成蓬松的锥形,如果是蓬松的锥形,这粉就搓得有质量了。在大家搓粉时,还要有一个人在灶边守着锅,因为锅内煮着赤豆。等赤豆煮烂后,把水过滤掉,放进淘米篮,然后抓捏赤豆,直到豆沙滤到盆里。接着用纱巾把盆里的豆沙挤干水份,之后将干豆沙、猪油和白糖一起炒,一大盆的猪油豆沙就做好了。
下一步就是装模了,家里用的模子是正方形的“焋糕枕”,模子底部是一块细密的纱布,纱布上是“焋糕纸”,我们一般做的都是豆沙糕。先装上一大半米粉,再在每格中间用勺子舀上1-2勺的豆沙,再盖上一层米粉,把米粉装到略微高出格子,然后,用尺子压住模子的边框轻轻刮平,接着用模具再压一下,最后用一把洗净的刀沿着模具压出的线条把糕分成16块。
蒸糕的锅里要放上土灶头专用的井字格,这样模具就不会浸到水里了。蒸个十来分钟,充满家乡味道的糕就完成了。
香味催促着春节的脚步,春节也正喜气洋洋地向我们走来,我们忙碌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盼着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篇5
说起我的家乡,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达州市,我妈妈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达州我从来没有去过,也不知道什么样?我是重庆出生,重庆长大,重庆就是我的家乡。
据外公告诉我,重庆及其周边川渝地区,历来就有中秋节“打糍粑”的习俗。过去物资不那么丰富,中秋节有月饼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乡村,都是靠自己动手,打糍粑过中秋节。
每个农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两个,青石做的“兑窝”。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约小,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深窝,再配上一个“兑窝棒”,平时可以用来舂米,中秋时节就用来打糍粑。中秋节这一天,子女们都回到老人身边,把自己种的糯米蒸熟,趁热放进兑窝里,开始打糍粑。这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由几个青壮年,轮流来完成。一个用劲地舂,一个不停地翻动。糯米舂烂以后,黏劲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来却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见米粒,非常柔软才行。几个回合下来,没有不脱外套,不头上冒汗的。小孩子们在旁边看热闹,偶尔也嬉笑着上来捣鼓几下,不一会就会败下阵来。
糍粑打好以后,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黄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圆饼状,象征团团圆圆。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赏月,吃糍粑,也是其乐融融。
三年级的上学期,我们班到“乐耕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体验了一把打糍粑的乐趣和辛苦。同学们排着队,轮流着上,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打不了几下。那是工作人员,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们就是去体验一下罢了。
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现在不用自己动手去打了。超市里随时都有卖的。
老师的话:哈哈哈,那个时候麒恩好小,好可爱哦!被打糍粑的你萌到了,可爱可爱!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6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