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总结,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阅读计划,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孤独书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孤独书读后感篇1
当你读不懂这样的作品时,不要试图去理解它。不要强迫自己去面对看似混乱的剧情,不要强迫自己去理解人物代代相传的关系,不要一直试图去梳理一些名字不同的相似人物。这些障碍的存在表明,你不需要阅读它,至少目前不需要。就像我高中的时候,出于好奇买的,一个不熟悉这个世界的孩子为了一点点虚荣心看了这部作品,认真看了,却让我害怕。翻了两章,不敢再接了。
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然而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
几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
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孤独书读后感篇2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com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他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从第一代的布恩迪亚,直到第七代的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寻求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厂、铁路,还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战争、权力、金钱,他们在从无到有,从盛至衰的过程中,极度渴望,却又无法沟通,这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挥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他们都无力地、无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药的孤独中,在无人理解中孤独地老去、死去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孤独书读后感篇3
当我看完《百年孤独》这篇小说时,头脑中依旧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情节的设置如电影一般精彩。先祖们的形态各异的性格和作风,现实和幻想的交错,结尾处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赞叹。可以说,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小说,不是很恰当的。它只描述出了这部小说的吸引人的表现手法而已。但是,进一步而言,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历史的变迁。词句之间隐含着悲痛的与现实脱节的,或者说与现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代现实的脱节感。可以说,这是一个来自拉丁美洲的呼声,一个来自千百年来,从世代重复的节奏中变革出来的呼声。
在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现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语,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语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却无法被正视和记录下来。当吉普赛人在很多年之后,依旧用望远镜,甚至磁铁,等”新发明“向马孔多的人民进行宣传时,人们依旧热衷于此。这是否和中国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类似呢。
可以说,第三世界的苦难给了第三世界文学不竭的源泉。在内部矛盾,以及潜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马孔多为代表的较为自然发展的群落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条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一条小舟,乘风破浪,在向着一个不知名的目标前进着。而这大海则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史吧。
孤独书读后感篇4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他们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在马孔多这一片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每天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乐的。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繁荣。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曾向妻子抱怨说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地过日子。”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颗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荷塞死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也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导致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到最后整个马孔多就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刮走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因为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这么地害怕孤独,讨厌孤独。我们每天都生活再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是不是节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仓促了?是不是该停下来,寻觅一份安静,让心灵歇歇脚?可是只有停下来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停地往前赶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只有不停地创新,不断地进步,我们才会快乐。
孤独书读后感篇5
在我们的生活中,孤独随时出现,那我们能怎么办呢?何不附和它笑几声。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办法去抵抗孤独,但请记得,“它在我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生活总缺不了孤独,这并不意味着在你开心的时候无所担忧,在你伤心的时候无所感动。孤独并不是可怕残酷的敌人,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接受它,那便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虽然是难以理解并接受的作品,但这不正是经典所在吗?只有我们反复地去品味,去感受,才能够真正学到里面的东西。阅读经典,需要我们很大的耐心,并不是要你非得在第一时间完全理解,而是在每一次阅读之中都有另一番体会。
孤独书读后感篇6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心得体会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孤独书读后感篇7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作者陈果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的一期演讲,讲得很精彩。80后的陈果系复旦名师、哲学博士,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此书为作者第一本书,是其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己、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书中讲到了孤独与寂寞、自信与自负、自律与自由、成熟与天真等一些我们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者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能使人在迷境之中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平静、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并因此消解自己的孤独、淡化自己的悲伤。下面谈谈读完此书后体会比较深的两点内容。
关于孤独与寂寞。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单。
那么面对孤单,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书中讲到了有孤独与寂寞两个选择。孤独与寂寞是有区别的。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当自己孤单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躲也不藏,主动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做到不惧怕直面孤单,尊重孤单,学会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才能称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而寂寞是由自己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需要通过人群来治疗。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身处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当今社会,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他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等等。但如果只专注于社交,忽略了独处,那么很容易变成一群人的寂寞。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
这时,我们唯有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己的存在,才能享受独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需要有自己一定的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有时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尤其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即思念。
关于内功与外功。
功夫可分为“外功”与“内功”。武侠小说中,初入江湖、舞刀弄枪的侠客们往往努力修炼外功,以此“成就外功”;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和那些深藏不露的武学泰斗却格外注重修炼内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最外层的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中间层次是“我拥有什么”,最内层是“我是谁”。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与我们的东西”,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别人拿不走他,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一个人只有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
作为文秘人员,自己也深深感触,修炼内功比外功更为重要,可能外功能够让我们应付大部分日常的事务,但文秘人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功扎实,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容淡定、收放自如,才能使文字更有灵性。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除了日常针对工作常用文稿的学与练之外,我们还得博览群书,不断积淀,使自己富有知识、更有修养、更具人格魅力。修炼外功可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则是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那是至高的、纯粹而甘美的欢乐。
孤独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