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同事进行讨论,以获得不同的视角, 教案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2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xx+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折线统计图: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奥运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之后安排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
教学中我先呈现了我国从第25届奥运会至第29届奥运会奖牌情况统计表,然后呈现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金牌获得情况,29届我国金牌分布情况、获金牌的变化情况;用三种统计图从不同角度来描述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紧接着我提出教材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上能明显的看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上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上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在此情况中进一步认识和归纳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本课重点是读懂三种统计图,了解特点后,再选择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因此,读懂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是关键。学生只有充分了解统计图的特点,才能正确选择统计图。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如下策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现实生活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各栏目的内容和相对应的数据,结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比较;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从而得出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最后结合“练一练”来检测、评价学生的达标情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页例4及“做一做”、第29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七1——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小故事,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新课
(一)故事激趣,铺垫新知
小故事:猴王分桃。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同学们快点算一算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在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数学知识,谁知道?
(2)背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7.53÷0.3=( )÷3;
(2)300.3÷1.43=( )÷143。
二、教学新知,探究算法
(一)激情引入,探究新知
1、请大家把书打到28页认真阅读例4的情景图,弄清题意。
2、图中的奶奶在干什么?
3、说说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列式。(7.65里面有多少个0.85)7.65÷0.85
看看这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除数是小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问题真好。
4、探究计算方法。
(1)下面同学们在小组里看能不能用以前的知识解答7.65÷0.85=?看那组的方法多,那组的方法最简单?有没有信心?
5、汇报:那个小组先来说说?
(1)利用商不变性质给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765÷85=9(个)
(2)换单位,0.85米=85厘米,7.65米=765厘米765÷85=9(个)
回顾一下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把7.65÷0.85转化成了765÷85,都是将除数转化成了整数。
师:对,其实,我们这里应用了一种转化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和运用。
(3)用竖式算。(指名板书)
6、讨论竖式的书写形式。
(1)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检查竖式计算过程。
(2)做这道题时首先想到将谁转化成整数,(除数)
所以小数点的移动由那个数来确定?(除数)
(3)口述答语,同学们也是这么做的吗?真聪明!
7、比较三种方法,那种简单。
(二)尝试练习,总结算法
1、第28页的“做一做”,第4小题是第29页的例5
(1)按要求完成各题。
(2)想一想,怎样验算上面各题?(验算第一小题)
(3)计算12.6÷0.28(当被除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完成29页的填空。
小结:“一看、二移、三计算”。(出示方法齐读,并记忆。)
(同学们课前你们提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达标测评)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2:我知道了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善于动脑,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了。
生3:我还认识到了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还有什么疑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6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掌握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 ,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 ,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 , 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结合线段,数形结合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五年级数学学具盒,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呈现材料,发现问题
1、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做美猴王时发生的故事,想听吗?
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美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 “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
[评析:创设情境,在学生喜欢的人物分饼的故事中直接导入本课,这样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感知,主动去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获知结果的__。内含情感与态度目标:孙悟空,做事认真仔细,机智,勇敢,本事大等。]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觉得孙悟空很聪明。
生2:我认为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生3:我认为猴王这样分很公平,第1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1/4,第2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2/8,第3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3/12,这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评析:一般的教师会在这里提出“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或“你认为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教师却提出“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这个问题优于前两个问题是因为学生在思考时思路更深、更广。有效的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的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有效的创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内含情感与态度目标,体现公平。]
2、师:大家都觉得其实三只小猴分到的饼一样多,那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自已的想法,让这三只小猴都心服口服呢?怎么验证?
(1) 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桌面上学具盒中的学具(其中一条长方形纸片为事先放入,其它都是五年级数学学具盒中原有的),小组合作,共同验证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2) 师:实验做完了吗?结果怎样?哪个小组先来汇报验证的情况?
组1:我们组把24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6根,就是1/4。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6根,就是2/8。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也有6根,就是3/12。所以1/4=2/8=3/12。
组2:我们组把24个小立方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6个,就是1/4。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6个,就是2/8。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也有6个,就是3/12。所以1/4=2/8=3/12。
组3: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两份是2/8,我们再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用3/12表示,我们再把圆片的1/4、2/8、3/12叠起来是一样大的,所以1/4=2/8=3/12。(注1/4圆是学具中本来就有的,2/8是用两个1/4圆合在一起,3/12是用2个1/3合在一起)
组4:我们组是这样验证的。我们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4,取另外一张再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是2/8,接着取另外一张继续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是3/12,然后也叠在一起,大小一样,所以我组也认为1/4=2/8=3/12。
组5:我组与他们的验证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是计算的:1/4=1÷4=0.25;2/8=2÷8=0.25;3/12=3÷8=0.25。三个分数都等于0.25,所以1/4=2/8=3/12。
[评析:书本上的设计是用折纸来验证这三个分数相等,在这里执教者大胆的放大教材,把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多种验证的方法。还有这样设计把一些知识联系起来,用计算器的目的,是和五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计算器课联系起来,而且为验证猜想做准备,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节约时间。和单位“1”的概念联系起来,体现出了单位“1”概念中的两层含意。]
3、组织讨论
(1)师:既然三只小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投影出示分饼图)
板书1/4=2/8=3/12
(2)你能从图上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板书3/4=6/8=9/12
[评析:书本例1为比较38和9/12的大小。执教者在创设情景时选择的分数是有目地的]
4、引入新课
师: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的规律。
5、引导猜测
师:你们猜猜看,在这两组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1: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分子和分母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4:分子和分母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这样设计注意了知识背景的丰富性,拓宽了“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背景。在教学中,学生充分观察学习材料,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测。学生的实际猜想可能会出现观点不一,表达方式不同,或者不够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已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心中的疑惑,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假说。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是进入到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是进入到了知识的研究过程中。“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背景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已经拓宽了,从以前的只局限于“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拓宽到对““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或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为充分地经历“性质” 形成的过程,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还为沟通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在分数的大小不变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奠定了基础。]
二、 活动研究,探究规律。
1、引导研究,感知规律
师:猜测是不一定正确的,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猜测是不是有道理,规律是否存在。我们需要对以上的猜测进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进行验证?
生: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师:怎样举例验证呢?我们以其中的一个猜测来试试看好吗?我们选哪一个为好?
生: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好,我们就选这个,试试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验证,教师作适当指导。
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0.5
1×2/2×2=2/4=0.5
1×3/2×3=3/6=0.5
师:看了这些小组的举例验证,能说明这个猜测有道理吗?
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没有答出0除外)
师:谁能写出几个与1/3相等的分数。比一比谁写的多。
生回答,师板书1/3=2/6=3/9……
师:这样写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子和分母是不是可以乘以所有的数。
生:0要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呢?
生:0不能做除数,也不能做分母。
[评析: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是永远也写不完的。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而自然得出“0除外”的结论。这样形成的记忆是深刻的。]
2、自主研究,理解规律
师:我们已经用举例验证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正确的。那么,其它三个猜测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每一个小组选取一个猜想进行验证。
学生自由选择,教师适当进行调配。
师:为了在研究中能够节约时间,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验证。当然,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教师作适当指导。反馈交流
小结
师:看来在分数里,只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而分子和分母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会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你们认为性质中哪几个字是关键字。
生:“都”,“相同的数”,“0除外”
生齐读投影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四个“假说”的验证过程认知比较充分。这不仅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创造了条件。教师在该环节的处理上出于对学生实际的考虑,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选择“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一猜测进行验证,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次验证的过程,认识到过程中的注意点,二是有利于教师下一步的调控和指导。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在第二层次的独立验证活动中,才能够更多地关注数学学习内在的东西,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学生探究的过程比较清晰,对学习方法的体验也比较深刻、到位。由于这样的设计,使整节课的重心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猜测——验证——结论的思维模式。]
3、沟通说明,揭示联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很相似。
生:商不变性质
出示商不变性质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生: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相当于商。
师: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些知识和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时候与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有联系的。
[评析:引导学生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是可以联系起来的。这样的设计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出示动画片断。(注孙悟空有一次因一时大意,被妖怪关在了一个金钵中,金钵能随孙悟空变大而变大,随孙悟空变小而变小,孙悟空出不来。)
师:孙悟空为什么跑不出来,这与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是不是有点相似。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数学中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可以联系的。
例如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译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链,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持旧有的开放式链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在那个看见蛇咬尾巴的梦境中,库凯里领悟到苯的环状结构式。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想到动画,再用语言表达出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为以后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的。内容情感与态度目标:做事或解题时不能粗心大意。]
师: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你们会运用今天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吗?
三、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1、出示例2
思考:要把1/3和16/24分别化成分母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分母怎么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板书
2、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书本试一试
游戏(第一关:初露锋芒、第二关:勇往直前、第三关:再接再厉、第四关:大获全胜。每一关都有相应的练习题)
[评析:练习设计层次安排合理、形式多样、由浅入深。采用游戏的形式,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练习,节约了练习的时间。体现了趣味性、生动性、开放性。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四、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
生1、我们是用举例的方法学的。
生2、我们是用验证的方法学的。
生3、我们是通过比较发现了规律。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方式,概括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
师:我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故事。(哥德__猜想加陈景润的故事)
师:你听了有什么启发吗?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评析: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这样做更能体现“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