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表达使我们对影片的情感基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观后感的撰写,不仅是对影片的总结,更是对生活的思考与反省,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钢的琴话剧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1
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终于出炉,可以逐级进行审核了!许多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朋友们期盼电影《归来仍是少年》早日上映,而且拍一部红旗渠电影也确实是多少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该片将于六月份公映。
不是因为我是林州人,我写《大国工匠》小说带着红旗渠的情结,改编成电影《归来仍是少年》就有了多少神秘的故事,也不是因为我是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的总编剧,就去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我也没有大编剧的资本,这部作品也仅仅是我编剧的处女作,在业界我连小编剧都够不上格。要不是去年我去杭州参加《我的工匠爷》夏衍文学奖颁奖活动,谁会知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而且敢写红旗渠,敢编剧红旗渠电影,而作为从事宣传工作的公务员,我感觉这是我的职业,我应该尽力去做,没有夸张的资本,更没有那个必要。
我只是对红旗渠有情结,我了解红旗渠,我知道红旗渠需要用生命去书写,拍电影也需要带着感情去拍摄。即使手法再高明,如果不了解红旗渠精神的实质,融入不到红旗渠里面,再大的本事也不好发挥,我不能说这部电影剧本有多好,一剧在于一本,剧本的精神实质把握我还是有信心的,不是因为文笔,作为一个开始干了外科医生后又从政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我只是一个会写病历的人,也会写些公文的人,尽管我也是河南作协会员了,但我不承认我会写,我只承认我是用心和用生命去书写,因为无论写作多辛苦,对为红旗渠而牺牲的八十一位先辈,这些都不值得一提。
如果剧本或电影误导了观众,背离了作为红旗渠人渠二代或渠三代的基本品格,那就是犯罪,不可饶恕的罪过,而且红旗渠本身的故事就是一个传奇,无论怎么去表现都显得不足。由于我一直在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的拍摄现场,我被剧组的所有朋友们的辛苦努力表示敬佩,在杀青的时候我讲过一句话,我说这次拍红旗渠电影体现的是红旗渠精神,或说用红旗渠精神拍摄了红旗渠电影,充分体现了所有参加剧组的演职人员的当代传奇,特别是作为老戏骨白志迪,曾经在《无论是雨戏还是夜戏,那宏大的场面或悬崖的凌空除险都有拍摄的艰难,而且随时有许多危险隐患,从片花中可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当演员们正在腰系绳索的时候,一个拳头大的石头从空中跌落,无论砸到谁的头上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洞中岁月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王宝玉同志作为林州市委书记,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历来很重视,他不仅作为电影的总策划,对如何传播红旗渠精神在电影里表现有明确要求,而且他的风格和做派最不喜欢做虚头滑脑的事情,不干则已,干就干出特色,干出效果,干字当头,严字为基,把每一天干的有意义,干的有价值,这些都融入了剧组的指导思想。
在拍摄期间王宝玉同志又专门慰问剧组同志们,并亲自叮嘱我“抓好双创拍好戏”,两项工作都不误。作为市委市政府对一部电影如此重视,亲自指导细节,可见在如今的视听时代,不得不佩服作为一个现代型领导的战略眼光。所以在拍夜戏的时候,我也经常陪剧组通宵达旦,通过和剧组同志们一起战斗,我才真正感到作为电影艺术家的艰辛艰难和他们对艺术执着的敬业精神。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2
“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块儿,小小一个台北把我们拦住了”是江滨柳感叹命运的安排不隧人愿;“我先生很好,他真的很好”是云之凡告诉对方我过得还算幸福;“我真的要走了”让他直面了现实。四十余年的怀念该是怎样的怀念啊,可是那相见的一刻,心中的山茶花回不去了,一生的梦幻就此清醒。
暗恋的江滨柳、误入陶花源的老陶,心中都放不下那个曾经,只有回去了,看到了她的现今,看到了不曾有自己出现过的那些岁月,才会明白,你在远足的同时,她和有她的世界并没有静止。阴差阳错也好,诟病不改也好,你的桃花源她不可能了解,你的经年苦思也只能锁在心田。这是个悲剧也是个喜剧,悲喜交加。
话剧看得不多,之前看过恋爱的犀牛,然后就是一些学校里的毕业戏了,感觉把剧本上的东西表现在舞台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字立马就生动起来了。虽然这个戏中,有两场戏搅在一起,还借用演员的口,互相批评了一下:暗恋的导演说,桃花源的喜剧毁了他的偶像陶渊明,而桃花源的导演说,觉得暗恋的悲剧看得他想发笑。很想知道,剧本的创作过程是怎样一个过程,把那样一些体会、情愫,通过舞台可能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然后设计嘲、对话、人物、背景、服装、道具等等等等。
戏中有戏,更是有难度,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受戏中人物感动。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3
12月4日下午3点30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西藏首映典礼在拉萨横店院线巨幕影城(藏游坛城店)举行。该电影时长94分钟,讲述了石天林老人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的故事。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电影中,祖孙二人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
林州籍西藏企业家、本部电影西藏推荐人王爱军告诉记者,《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首部表现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该电影将于12月6日在全国公映。“希望届时有更多朋友前来观看这部电影,真正了解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那么何为红旗渠精神呢?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观众高应云说:“影片非常震撼,主题曲的基调和歌词也令人感动。前阵子我还去了现场,红旗渠还在发挥着作用。这部影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财富,希望年轻人多去看看这部电影,传承好、传播好红旗渠精神。”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4
前几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名字叫《黑猫警长之雷霆出击》话剧。那里的人物有白猫警长、小鹿警官、小狗警官、大灰狼、独眼狼、单眼狼、臭狐狸。
去的那天,凉风习习,非常的冷。可我还是很早的就到了电影院,我兴奋不已。在话剧开始前,我大声地唱歌、背古诗、读课文,可热闹啦……
话剧开始了,出现了独眼狼、单眼狼,他们被关进大牢里,外面有很多士兵守卫。就在这个时候,臭狐狸代表大灰狼来看他们。它手里拿着一盒曲奇饼干,说:“我特意代表大灰狼来看你们了,这盒饼干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当年大灰狼和你们一起坐牢,可是被一场海啸分开了,这次我们找到了你们,特意送来饼干,表示一点心意……”
狐狸走了,卫兵也走了。独眼狼和单眼狼食偷偷地把曲奇饼干盒打开,他们发现盒子里面有一个纸条和一把万能钥匙,他们说:“这一定是大狼给我们的。”然后他们说,这两天一定会来一场大大的雷阵雨,所以要它们趁雷阵雨和雾气很大时把门偷偷打开,逃出去。
当然,这个计划成功了。半路上,突然听到黑猫警长的声音,他们拼命的逃,逃到了一家超市店门口,因为今天有雷雨,超市提前关门。他们突然想起自己手中有一把万能钥匙,他们就用万能钥匙把门打开,进入超市偷走了很多东西,把肚子也填饱饱的了。
可当出来的时候,发现黑猫警长把他们包围了。这时,大狼和狐狸从四周杀来救他们,于时他们冲出了包围。坏蛋们一起逃啊逃啊,突然发现黑猫警长在前面拦住了他们,白猫警长和小鹿警官在后面拦住了他们,使他们无路可逃,又被关进了大牢。
一会儿,狐狸、大狼、单眼狼、独眼狼趁他们休息又逃出了大牢。哈哈,他们逃出去时候被黑猫警长发现了,最后他们被打的落花流水……再一次被关进大牢。
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当警察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责任重大,很危险。这部话剧告诉我们,不管多强大的敌人,无论敌人有多么耍花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用聪明的智慧和努力打败任何困难。我也要像黑猫警长一样,遇事不退缩,坚持不懈,不怕苦难,多动脑筋,努力学习去取得好成绩。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5
11月8日,已在全球巡演的儿童话剧《少年孔子》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帷幕,丝路伏羲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孩子及家长,在新疆人民大会堂观看了这部历史巨作。
共八十分钟,我是流着泪看完的`,一代至圣先师的童年经历,那样真切的打动着我的心,孔丘之所以成为孔子绝不是偶然,因为每一段历程都播下了“伟大”的种子。
一、孝亲
得知妈妈病了要采一种长在峭壁上的草药,立誓要去采摘,妈妈担心,阻止他去,他却说:“为了妈妈,即使长在天上也要去。”小小年龄,为妈妈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当妈妈劝解跟别人发生矛盾的弟弟时,听到妈妈说如何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一个人要有“仁心、仁德”,他若有所思,铭记在心,马上带着大家去帮助生气离去的小伙伴。十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做到“顺”,解父母之意,顺父母之心,实为不易。
二、正能量
一夜狂风骤雨,冲走了小伙伴九丫家的粮食,他积极的想办法,用智慧说服了“财主”牛叔叔捐米,使一个成人也因此“良心发现”。
一场大火烧光了伙伴牛訇家的财产,鉴于牛訇平日的嚣张气焰,其他孩子都在“幸灾乐祸”,而孔丘听说后,马上安慰牛訇,并倡议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资助伙伴。每一次的困难到孔丘这儿似乎都不是困难,他从不抱怨,从不指责。在伙伴中是正能量的榜样。
三、包容
在一群小伙伴中,牛訇是孔丘争当“师童”,能向京城迈进成功一步的“对手”,因其霸道,很不受小伙伴欢迎,但孔丘却从不排挤他,一直视他为好朋友。推选书童的时候,还客观公正的说出了牛訇的优点,选择了他。这份包容、大度,想必,没几个人能做到呢。
三、律己
一次跟牛訇比赛驾驭马车时,牛訇不慎撞倒了一位盲人,孔丘赶快下车搀扶,并连连道歉。盲人离去时,孔丘深鞠一躬。小伙伴不解的问:”那是个盲人,又看不到,你鞠什么躬啊?“孔丘却说:”他是看不到,但天能看到,地能看到,我的心能看到“。都说”君子慎独“,孔子少年时便已如此。
四、钻劲儿
少年孔子,从学习射箭到驾马,吟诗作赋到弹琴,知礼懂礼到书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全面发展,而且样样精通,从弹古琴曲”文王操“的片段,那股钻劲儿可见一斑。《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林老师教我们培养伏羲娃娃从”定“”静“功夫入手,也正是此意吧。无需纷繁,不要芜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培养举一反三的探究精神。
中华道统之传承,正如人们所言“若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然而今天,传统文化却丢失了100多年。吴教授在最危急的时刻,为我们点燃了这颗星星之火。作为接续薪火的伏羲军,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发现和培养更多如孔丘这样的孩子?我要细细想想了。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6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杯具;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到达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透过比较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样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感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以前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齐,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能够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透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感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但是它们分别表现了“感情”,简单地透过比较竟到达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感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感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7
在这个周末,我手捧一杯热腾腾的菊花茶,独自一人满足地在宿舍里欣赏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话剧《茶馆》。这是一部三幕话剧,讲述的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割据时以及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北京城里一家茶馆兴衰成败,其实老舍先生是将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矛盾、冲突对立等都浓缩在了这个裕泰茶馆里,观罢就犹如我杯中的菊花茶,虽已喝完却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在《茶馆》这部话剧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赏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年轻精明的老板王利发,为了让父亲的茶馆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委曲求全、八方应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终却躲不过残酷的命运,只能随着他的茶馆一起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从戏剧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这部话剧对王利发的评价是: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饱暖,太平天下。一开始,我觉得王利发是一个挺善良的好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穿着邋遢的唐铁嘴进入茶馆想讨碗茶解渴,王利发开始觉得肮脏的唐铁嘴会影响他的生意,尽管不相信唐铁嘴的算命,王利发还是找找了个座位给唐铁嘴坐下并送了碗茶给他喝。在这一个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王利发对唐铁嘴说:“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这句话体现了王利发深深的无奈,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而王利发就是被压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将祖业发扬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内心的苦闷和压力也许是无比巨大的的,从他这句无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几许沧桑,几许无奈。这也是我欣赏他的理由之一,在当时这样一个无情的社会中,王利发还是一个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认为王利发是一个左右逢源,但同时却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爷打架,王利发并没有直接阻止争吵的发生,而是左一个哥们儿,右一个德爷,加上演员那炉火纯青的讨好的嘴脸,简直就是把王利发八面玲珑的性格凸显的淋漓尽致,害怕因为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边弯腰一边讨好,连松二爷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来赔。尽管我觉得他的内心也许是不愿意的,但是为了祖业,他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去做,所以在这个左右逢源的嘴脸的背后,我对他更多的不是耻笑,不是鄙视,其实是同情,面对这么的清政府,连人都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王利发是处在这个社会底层的一个小商人,除了为自己谋生计之外还要时刻想着怎么兴旺祖业,其实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呐喊,其实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为了生计为了祖业,他没有选择,渐渐地也就成为了这样的人。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其实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王利发也许感到不知所措,父亲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业这条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按照父亲所说的去做,最终成为了那样一个只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年轻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发是一个很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对待不同的人他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在这点上是很聪明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对难民的时候王利发的态度是不满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对巡警的命令和敲诈的时候,他也是应对有道;在面对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峰的时候,他更是能够耐心地听他的牢骚,尽管我知道在他内心也许不一定能听懂,但是他也会装得好像能够听懂,并不时给予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这些都体现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别说在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就是在今天这样发达的时代里,这样的处事方法对他来说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和避免一些麻烦的。
再者,王利发还具有当时社会大多数底层百姓所具有的特点:胆小怕事以及自私。虽然他的确是很同情那些因为贫困而不得不贩卖自己女儿的苦难民众,但是他也怕帮助了他们之后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而且也觉得像他们那样的人根本管不了这么多,苦难的民众天天有,而且只会越来越多。我记得他对常四爷说过:“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对了!谁也管不了!”是的,他虽然同情,可是同时也胆小害怕,更因为只想顾着自己的自私念头作祟,所以当面对难民围在他的茶馆门口,巡警到来的时候,他是选择将那些难民赶走而不是保护他们。还有李三和康顺子等人的困境,他虽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这也并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这个黑暗的时代使他的心灵变成这样,有时候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的祖业要靠他,所以他还不能倒下。但是尽管他这样精明,这样隐忍,这样委曲求全,这样八面玲珑,这样胆小怕事,最终也还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只能悲痛地带着自己的茶馆一起凄凉的死去。
我认为王利发还是一个不甘屈服的人,是一个努力的人,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王利发在不断改良着自己的茶馆,只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让茶馆破产倒闭,不要让茶馆被别人抢了去,在那么无情艰苦的时代,王利发还时时想着如何改良创新,他愁苦,他愤恨,可是他不甘愿就这样放弃,他不甘愿看着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茶馆就这样败在自己的手上。可是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那样一个无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没有用的,都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努力地挣扎着想要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看到这部话剧的结尾部分的时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发说过的'那句话:“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似平静的表情内心充满着的是无穷无尽忧愁愤恨和无奈委屈,是啊,一个小小的底层百姓能怎么办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终还是逃不过反动势力的吞噬。王利发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撑的祖业竟然要被霸占,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在做什么挣扎,只能是在当茶馆还属于他的时候,选择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王利发这样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没有什么太高的奢望,也只不过是一个逆来顺受,精于算计的小商人,始终还是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总之,王利发这样一个拥有独立个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这部话剧中最欣赏的。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8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在魏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这一伟大壮举,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打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们将发扬红旗渠精神,踏实工作,用信念和实干精神投入到争先创优活动中,为医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鸡毛鸭观后感8篇
★ 温暖的观后感8篇
★ 六一观后感8篇
★ 疫情得观后感8篇
★ 管家风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