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体会都是提升我们写作能力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看楷模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看楷模心得体会篇1
张桂梅是一名贫困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她是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也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她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
张桂梅说:“我那个班里几乎都是山里的少数民族,这些学生真的是很穷,他们冬天就穿一两块买的塑料凉鞋,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怎么会这样,我真想进山里去看看”。山区的贫困刺痛着张桂梅的心,她开始意识到,帮助贫困山区女孩获得教育,才能有效的阻断家庭的贫困,她开始四处奔波筹款,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学校建成后,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用红色教育树人铸魂,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20xx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又成了许多孩子的“妈妈”,给予了福利院孩子无私的呵护。福利院孩子吴思思说:“每天晚上妈妈因为工作忙,几乎整天都在学校,但她还是会每天抽时间回来看我们。妈妈每次回来对着我们都是甜甜的微笑,我们就会感觉特别的'温暖。”
张桂梅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等荣誉称号。将一片丹心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地方。她说,“就是要解救山里的孩子们,因为我是党的一员,还是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事。”
观看楷模心得体会篇2
学校组织统一学习了张桂梅同志对教育事业的先进感人事迹,让我心灵深处不由自主的为之一颤,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而敬佩。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
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同样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好花朵。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祖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观看楷模心得体会篇3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在全国蔓延的同时,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纵使生活被包围,但理性永远不会被泯灭。面对可怕的病毒,有许多人不顾个人安危,勇敢的向它发起了挑战,那一封封请战书,表明了中国人民对抗疫情坚定决心,就像当年我们对抗“非典”一样,无论它多么强大,我们一定可以战胜它。
这次疫情出现在春节假期期间,有许多人尤其是医务人员,为了帮助应对疫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有的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连一顿饭也顾不上吃,累得不用说躺着,只要坐着,一闭眼就能睡着;有的医务人员一天都穿着防护服,脱下来一看,全身都湿透了,头发就跟用水冲过一样,脸上也被口罩勒出很深的印记。即使在这么高强度工作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竭尽全力救治被感染者。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不仅有这些医务人员在坚守自己的岗位,举国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对抗疫情。全国各个省份、地区都派出医疗队前往支援前线武汉;虽然现在对武汉实行了封城,但是全国一直在调动物资发往武汉,保证武汉的物资供应。由此可见,国家对这次疫情的重视以及全国为帮助武汉渡过这次难关的决心。
在这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们义无返顾、易水歌寒。这时,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家庭,忘记了许多,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名共产党,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是战士怎能离开战场,让我第一个冲锋在前!他们肩并着肩,让那坚强连着坚强,让生命挽起生命,让力量传递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论是滔滔无边的洪水,还是无形的病毒,在坚韧不拔的民族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国务院领导同志亲临一线,向全国发出动员令医务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魔奋力搏击;科技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力图早日攻克病毒的关隘;新闻记者冲上去了,他们忠于职守,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疫情和无数感人的事迹……危难时刻,亿万人民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筑起了一座抗击病毒疫情的钢铁长城。
在疫情面前,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早日归还我们一个美丽的人间。
观看楷模心得体会篇4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xx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xx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xx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观看楷模心得体会篇5
拉齐尼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牧民。2004年8月,拉齐尼开始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赞为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拉齐尼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山沟里放牧。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担任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已经在这里做了16年的护边员。
1957年,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巴依卡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拉齐尼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边防线上。
60多年来,拉齐尼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在拉齐尼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说:“没有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巡逻路上,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和父亲一样,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有一次,拉齐尼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巡逻第一天,队伍遭到暴风雪,受阻的巡逻队只好在离铁干里克村不远的一块山谷地露宿。看到官兵冻得直打哆嗦,拉齐尼就用父亲教过的方法用牦牛身体来取暖。他把15头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壁”,官兵仅靠着牦牛身子,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让官兵们顺利度过了风雪夜。
第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村,但由于山体滑坡,只好停了下来,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没有了。“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拉齐尼说。
说完拉齐尼就起身探路。突然,从山上滑落下来的一块石片砸在了拉齐尼额头,鲜血直流,官兵们几次劝他返回,但他简单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这是任务。”强忍疼痛,历经两个小时,拉齐尼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官兵们顺利通过。
每次巡逻都是太阳出来出发,太阳落山就在山里搭起帐篷将就一晚,有时还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往返一次需要近10天时间。
有一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和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边境线巡逻时,突然间天气骤变,突降大雪。行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不慎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危急时刻,拉齐尼高喊:“大家都不要动!”然后自己迅速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救了出来。体力透支的拉齐尼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在16年的巡逻路上,拉齐尼和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不光是我,我们周围的`牧民都把边防连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拉齐尼掰着手指说,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这不是亲人又是什么呢,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说着,他用力地拍了拍胸口。“看,我们的安居房漂亮吧?”拉齐尼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讲起这几年护边员身边的变化:牧民们放牧有补助、种地有补贴,每年还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孩子上学的学费全免;边防修好了巡逻路,建起了执勤房,还给护边员配发了摩托车、对讲机、望远镜。“以前步行巡逻需要好几天,现在骑摩托车只要5个小时,而且再也不用风餐露宿。”拉齐尼笑着说。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很想念从前和边防连的兄弟们顶风冒雪巡逻的日子,一起吃过的苦,才是最想回忆的甜。”说话间,拉齐尼的电话响起,是儿子拉蒂尔打来的。他边接电话边说:“拉蒂尔说长大了也要像我一样做一名护边员。我告诉他好好上学,将来要成为一名解放军,守卫祖国,保护人民。”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一名孩子陷入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循声赶去,脚踏冰面去拉孩子。冰面突然坍塌,自己不慎跌入水中。他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力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参与救援。孩童成功获救,但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拉齐尼·巴依卡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一家三代守边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被当地牧民称赞为“帕米尔雄鹰”。他生前常说:“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观看楷模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