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影体验传递给他人,引发更多的共鸣和讨论,通过观后感,观众可以了解到其他观众的观点和评价,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以下是大爱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蒙山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蒙山观后感篇1
歌剧《沂蒙山》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为题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在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不但生动展现了沂蒙山区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还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八百里沂蒙大地党政军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历史风云。
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山东人民代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特别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一、密切联系群众,恪守党的初心
革命军人夏荷牺牲前把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沂蒙托付给了海棠,海棠的儿子小山子也出生了,海棠对小沂蒙视为已出,宁愿饿着自己的儿子小山子,也要用自己的奶水喂饱小沂蒙,把更多的沂蒙母亲的爱给了革命后代小沂蒙。回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不管在解放战争年代还是当下乃至未来,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的坚强靠山。这也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久盛不衰、永葆活力的真谛所在。尊重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这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员干部的社会责任和感情寄托。在和平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少了,但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却不少。我们应立于本职,以求实的态度,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让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
海棠的丈夫林生新婚不久就离开了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报名参加了革命,在危难时刻,海棠的舅舅孙九龙为了掩护伤员们挺身而出,带领着沂蒙山的汉子们换上军装,慷慨赴死。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进驻沂蒙山区开始就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才与人民群众一道缔造了唇齿相依的党群关系和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正是在于人民对党的绝对信任与忠诚,在于人民对党中央方针路线的全面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只有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真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保证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
三、把握时代脉搏,展现精神硕果
沂蒙精神随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焕发勃勃生机,凝心聚力,成风化人。从革命时期的积极参军支前,到建设时期战天斗地改变恶劣生存条件的厉家寨,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整体脱贫的九间棚,到如今高速发展的“大美新临沂”,沂蒙精神的表现形式在跟随着时代进程不断进化,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一直没变。
沂蒙精神积淀下来的迎难而上、永不服输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搏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我们要充分汲取沂蒙精神的精髓,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凝聚改革创新的动力,使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下不断开出新的硕果,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让沂蒙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蒙山观后感篇2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团体观看了影片《沂蒙六姐妹》,看完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影片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不屑努力.在这片追求自由民主的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的奉献着,默默的承担着.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
影片刚开始,当看到月芬与替代丈夫的公鸡拜堂时,让我们觉得她是那么的令人怜惜.自从嫁入这家门的那天起,能够看上丈夫一眼就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一种期盼.而这个心愿,她期盼了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月芬的大嫂春英同样是位伟大的女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她用自我的肩膀撑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她用笑容去应对着一切辛劳.然而命运就是那么的残酷,战争让她参军的丈夫无法归来,当把烈士证捧在手心的时候,这个坚强的女人哭的心都碎了,沉重的打击把她击倒在地,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可是她还要撑起这个家,坚强的她把眼泪咽下去,一个人来承受无比的痛苦,只在无人的夜里悲痛地哭着.是战争让她失去了亲人,可是她却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这场革命,因为她明白,仅有革命胜利了,所有的人才不会再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最让人敬佩的是月芬与春英的婆婆,一位伟大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可是她那种无言的伟大,无时无刻地贯穿于整部影片.作为一个妻子,她在背后支持自我的丈夫参军,而丈夫牺牲后,她没有后悔,又将两个儿子送入部队,当一家只剩下几个女人的时候,她依旧用自我勤劳的双手为战士纳草鞋、烙煎饼,把自我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解放军.她默默无声地支持着革命,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这种无言的伟大是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正是因为无数人用这种无言的爱做后盾,我们才过上了今日这和平宁静的新生活!
电影的另一个高潮是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的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了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
电影虽然结束了,可是它所诉说的沂蒙精神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将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蒙山观后感篇3
虽然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沂蒙六姐妹那种自觉为革命事业拼搏工作的精神、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坚定的信仰依然震撼人心,也给我们和谐社会的党政干部带来深深的思索。
加强修养,坚定信仰。春英得知丈夫牺牲却不敢告诉婆婆,坚强地继续工作;张月芬在丈夫奋战前线的情况下,按照婚约如期与公鸡拜堂成亲,直到丈夫牺牲,也未能见上一面,但仍旧努力地做支前工作……六姐妹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都遭受到了丧失亲人的痛苦,但她们不怕牺牲宝贵的生命,以前赴后继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这种坚定的革命信仰让人十分感动。正
为一名党政机关干部,今后我将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深刻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准则,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进一步强化勤政廉政、执政为民的意识。
爱岗敬业,拼搏工作。在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做军鞋、护理病员,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三更半夜起床,有时一天步行几十公里,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这种拼命硬干的精神让人敬佩。我所从事的办公室服务工作和组织人事工作,相对较为繁杂琐碎,但是与那个年代的艰苦环境相比,现在的工作条件要胜过过去几百倍,我想,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今天的生活和工作,珍爱岗位,敬业乐业,以十二分的热情拼搏奋斗,没有困难的工作要做好,有困难的工作更要做好,自觉加班加点,务实高效完成岗位职责和领导交付的各类任务。
无私奉献,倾情服务。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六姐妹在没有人的强制的情况下,主动将自己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事业,倾情服务前线官兵,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后,我将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少考虑个人得失,多考虑服务大局、服务基层。要紧紧围绕我局和部门领导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工作,带头争创佳绩,发挥好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及时搜集基层单位和各部门的干部群众的意见,积极向领导提出机关作风建设、干部任用选拔等方面合理化建议;要深入基层和其他部门了解情况,加强沟通,及时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力所能及帮助其排忧解难,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总之,观看《沂蒙六姐妹》给我许多感悟。我想,最关键的是要将六姐妹的奉献精神精神、拼搏精神融入个人日常工作,转化为工作动力,进一步坚定信仰,立足岗位拼搏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赞许。
蒙山观后感篇4
今天,我和爸爸、姥姥一起参加了由沂蒙晚报小记者社举办的“一起来看电影”的活动,今天放映的电影是《沂蒙六姐妹》。
这部电影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姐妹们的故事。当时,家家户户的男人都去前线打仗,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每当他们听到炮响,就要连夜为前线的战士们烙煎饼、做布鞋,一家烙的煎饼就有几百张!部队里发的粮食用光了,就拿自己家里储存的。为了战争的胜利,他们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出来。
电影中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丈夫一直在前线打仗,结婚时也没有回家,她就跟家里的一只公鸡拜了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一面丈夫,看看他长得什么样。后来,她参加了担架队,到了前线抢救伤员。一次部队过大河,河上唯一的一座桥被敌人炸毁了,她们担架队的姑娘们就顶着木板,站在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桥,让部队过了河。当部队凯旋时,她却看到家里摆了灵堂,上面写着她丈夫的名字!这个姑娘啊,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残酷的战争夺去了多少勇士的生命!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这个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月芬!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沂蒙姐妹们啊!她们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家里有人牺牲,第二天也会重新振奋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让我们为那些为了战争胜利而奋斗的人们致敬吧!
蒙山观后感篇5
印象中,看电影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没想到多年之后再次亲临在荧幕前之时,却是带着满脸的泪痕走出来.文体中心组织观看的《沂蒙六姐妹》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全力支持革命的一个缩影和写照,资料真实,过程感人,看完这部影片使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面的洗礼.
从一开始以喜庆的方式揭开影片序幕,并由嫂子抱公鸡与弟媳拜堂成亲,对在南方长大的我来说,觉得好奇和好笑.革命时的齐鲁大地只是在教科书上有所见闻,只明白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上曾涌现出无数优秀的革命儿女.但看完整部影片后心境异常复杂,之前有的好奇和好笑已经觉得乏力,有的是满腔热血和感动的泪水,在历史大背景下全国人民都在为自由、民主而斗争,沂蒙山区人民更是在革命斗争需要支援的时候站了出来,整个村庄的男人都上了前线,这并不代表留守的妇女们就不能进行革命斗争,恰恰相反,影片中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过河时,沂蒙姐妹们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扛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战争中的真实故事,激起热情,感人泪下.
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是月芬与春英的婆婆,在不能拿枪上前线的情景下,在后方默默无声地支持着革命,贡献自我的全部,这种伟大是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
感慨永远铭记于心,幸福的当代人要永远思量我们幸福的来源.
蒙山观后感篇6
2009年12月3日午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团体观看了影片《沂蒙六姐妹》,看完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影片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不屑努力.在这片追求自由民主的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的奉献着,默默的承担着.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
影片刚开始,当看到月芬与替代丈夫的公鸡拜堂时,让我们觉得她是那么的令人怜惜.自从嫁入这家门的那天起,能够看上丈夫一眼就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一种期盼.而这个心愿,她期盼了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月芬的大嫂春英同样是位伟大的女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她用自我的肩膀撑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她用笑容去应对着一切辛劳.然而命运就是那么的残酷,战争让她参军的丈夫无法归来,当把烈士证捧在手心的时候,这个坚强的女人哭的心都碎了,沉重的打击把她击倒在地,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可是她还要撑起这个家,坚强的她把眼泪咽下去,一个人来承受无比的痛苦,只在无人的夜里悲痛地哭着.是战争让她失去了亲人,可是她却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这场革命,因为她明白,仅有革命胜利了,所有的人才不会再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最让人敬佩的是月芬与春英的婆婆,一位伟大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可是她那种无言的伟大,无时无刻地贯穿于整部影片.作为一个妻子,她在背后支持自我的丈夫参军,而丈夫牺牲后,她没有后悔,又将两个儿子送入部队,当一家只剩下几个女人的时候,她依旧用自我勤劳的双手为战士纳草鞋、烙煎饼,把自我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解放军.她默默无声地支持着革命,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这种无言的伟大是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正是因为无数人用这种无言的爱做后盾,我们才过上了今日这和平宁静的新生活!
电影的另一个高潮是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的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了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
电影虽然结束了,可是它所诉说的沂蒙精神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将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蒙山观后感篇7
听同事说《沂蒙六姐妹》上映了,心里就期盼着能尽快看到.那么多所谓的大片,我没有这种感觉,但这次不一样,因为片名中的“沂蒙”这两个字——我来自沂蒙地区.最终等来了——12月3日,中心领导带领全体同事观看了这片影片.
从影院出来,我的脑中一片空白.那位大娘叫什么那位从拜堂开始就没有见过丈夫一面的军嫂叫什么两三天内要完成的任务是多少煎饼、多少马草、多少军鞋……我全都没有记住.但我分明又记住了什么.是的,我的脑海里,清晰刻印下了那么多鲜明的面容,那么多生动的形象,那么多悲伤的场面……我没有流泪,但我的心在颤抖——亲人们啊,你们全在我的心中!
回到家里,老爹老娘已经做好了饭菜——他们还没有吃呢,一边等着我一边看电视.哦,是中央八套演出的电视剧《沂蒙》.多么熟悉的地方,我忘记中的老家就是这个样貌:破旧的草屋、低矮的石墙、窄小的胡同……这不也是六姐妹电影里的地方吗我的心境又沉重起来,跟着爹娘一齐看.我爹说,电视剧里那个村子,他还去过.我娘是很少看电视的,这次也看入迷了——远离家乡来到那里,她还没适应过来,也许这回在电视上找到家的感觉了吧.
连着看了几集,我的心又一次颤抖了.我仍然没有记住英雄们(在我眼里,那些乡亲们都是英雄)的姓名,但我记住了他们——牺牲前应对敌人刀枪的微笑,饿着肚子为战士送粮食的脚步,把从小养大的八路军的孩子毅然送回时的眼泪,……
我又看到了六姐妹的身影,我想,《沂蒙六姐妹》展现的爱国情怀是感人肺腑的真正原因,《沂蒙》能动人心弦也是它所展示的正义与爱国之情.
怎样样才能爱国呢从小事做起吧,莫因善小而不为;从细节做起吧,细节决定成败;父母健在的此刻就尽孝吧,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蒙山观后感篇8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创作再度呈现红火势头,原因主要归结于:其一,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升温,使作为现代戏重镇的革命历史剧创作备受关注;其二,文旅部成立民族歌剧传承工程指导委员会,鼓励并指导民族歌剧创作和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歌剧创作的扶持;其三,重大时间节点是文艺创作的坐标。自2016年以来,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将全国各地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热情推向高潮。
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时而出。全剧共六幕,演出时长150分钟。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以发生在沂蒙抗日根据地上的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等史实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百姓与八路军“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感人故事: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孙九龙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而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八路军走上了前线,为了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后代小沂蒙,海棠不得不忍痛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首演至今,该剧已在全国多地进行了七十余场巡演,获得广泛关注,并引发各界热议。究其原因,与民族歌剧《沂蒙山》走出了一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同时兼具时代感的歌剧创作道路有关,具体体现在:
沂蒙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族歌剧《沂蒙山》以全新视角深化对“沂蒙精神”的当代解读,并从戏剧表现的需要出发,挖掘出了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的歌剧样式。
该剧对“沂蒙”题材进行了全新的开掘。作品以“全景式”手法表现了沂蒙山军民抗战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区别于其他历史题材歌剧中以个人形象为主的创作手法,而是通过讲述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故事,刻画出“沂蒙人”这样一个群体形象,以承托“沂蒙山”这一宏大的主题。如,第三幕,在面对或交出八路军或“大火封洞死全村”的两难抉择时,八路军夏荷准备带领伤员挺身而出换取百姓的安全。海棠欲顶替,孙九龙说:“站住,沂蒙山的男人还没有死绝!谁跟俺去!”此起彼伏的回应声在人群中响起“算俺一个!”“俺去!”“还有俺!”面对亲人即将阴阳两隔,剧作家勾画出死亡面前,沂蒙人面对“忠孝仁义”的抉择:女人对着即将赴死的丈夫喊:“孩儿他爹,下辈子俺还当你的女人!”少年对着老母亲喊:“娘,下辈子俺再孝顺你!”……乡民们抢下伤员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孙九龙喊出:“老少爷们儿,上路了!”村民们的人物性格跃然于舞台,作品塑造出了有情有义的沂蒙群像,悲壮之情油然而生。类似的群像塑造在全剧多处都有体现,不再一一列举。
题材的深度开掘更多地反映在人物形象的深化上。作品更加强调微观历史,更加侧重于通过呈现那些创造历史或被历史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去感染观众,从而使大情、大义、大爱的主题获得升华。全剧塑造了豪爽、坚强的女一号海棠,重承诺、敢担当的孙九龙,积极参军、勇于战斗的林生,温柔勇敢的女战士夏荷和一心为民的赵团长等五位主要人物,作曲家采用“专曲专用”的写作思维,为剧中五位主要角色分别创作了符合各自人物性格的、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对此后民族歌剧的人物设定和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参照。
剧中以近似“双女主”的角色设定,除了对女主角海棠的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入木三分之外,对女军人夏荷的角色塑造同样可圈可点。作曲家为夏荷创作出我国第一个板腔体的民族歌剧女中音咏叹调《沂蒙的女儿》。整部作品在角色架构上浓墨重彩,场场有亮点、幕幕有高潮,在表现人物性格、增强戏剧冲突方面收效不俗。
剧中将林生、九龙叔等男性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致妥当、有血有肉,一改我国民族歌剧中男性音乐形象刻画羸弱,且多年来普遍严重缺乏阳刚之气的倾向。作曲家与剧作家对“九龙叔”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把握得尤为出彩。在选取符合其特征的音乐素材之时,更加强化了角色的戏剧性对比——当人物核心唱段《再看一眼亲人吧》响起,一个铮铮铁骨颇具柔情的沂蒙汉子的形象,已鲜活地留在观众心中。因此,九龙叔虽在剧情将将过半便走到了角色的终点和人物的高峰,但其对观众的撼动,对全剧的贡献,足以入选我国民族歌剧“有血有肉的男性形象”之列。
中国歌剧第一人黎锦晖先生曾谈道:“要区别于歌曲或表演唱,必须写‘乐化句’,即把寻常的词句写成音乐化、口语化极强的乐句,还要保持语句本身的情调,一层层地表现出情来……”可见,歌剧创作中声乐部分的质感,是决定一部歌剧能否立得住的关键。《沂蒙山》全剧采用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模式,以戏剧性、抒情性、民族性、时代性交汇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沂蒙山》史诗性、革命性的内容,也为今后此类题材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表现在:
将声乐体裁置于音乐创作的首位。全剧共有45个音乐段落,唱段总计39段,核心咏叹调为11段。作曲家为女主角海棠创作了近20个唱段,其中,核心咏叹调6段。不仅如此,该剧五位主要角色,都拥有各自脍炙人口的核心唱段。剧中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抒情短歌、歌谣体以及多声部组合的合唱、重唱等也在全剧音乐中占有绝大部分篇幅,承担着塑造人物、讲述剧情、推动情节等各项重要的戏剧使命。剧中核心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世间哪有这样的情》《沂蒙的女儿》《再看一眼亲人吧》《就在山水间》《苍天把眼睁一睁》《这份恩情报不完》等,以高度的歌唱性打开了传唱度,更体现了中国歌剧近百年发展史中以声乐为主的基本范式,既是打开听众心门的钥匙,也是革命题材歌剧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制胜经验。
将旋律至上的音乐思维贯穿全剧。民族歌剧《沂蒙山》遵循中国观众的音乐审美与听觉习惯,在音乐宏观布局上采用主题贯穿的发展原则和手法,以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在将其充分拆解、打散后,运用于引子、序曲、乐曲前奏、间奏、幕间奏和谢幕音乐中。但进入咏叹调、宣叙调乃至歌谣体时则进入原创音乐部分,且衔接不断。全剧即通过无人不晓的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唤起了演员与观众的共情,留住了沂蒙题材宏大、厚重的历史感,又保持了整部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
更加注重对民族风格的现代化表现。早在西洋歌剧引进之初,民族歌剧艺术就融汇了中国戏曲、民间艺术和地方音乐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开始了民族化、大众化的初步探索。歌剧《沂蒙山》对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调的素材使用已脱离了单调的移植和粗糙的改造,而是结合时代感和可听性,在充分分解后,所进行的二度创作和糅合。剧中采用板腔体结构创作了海棠、夏荷等主要人物的核心咏叹调,还在开场使用了山东民歌《赶牛山》为素材,将其作为音乐动机运用到婚礼歌中。不仅如此,作曲家对于民族风格的表现还渗透在全剧的音乐思维、音乐语言和风格、音乐的戏剧性的展开方式等。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当代表达,对民族歌剧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在众多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中,《沂蒙山》无疑是重要的探索之一,期待它继续打磨、常演常新,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创作贡献出更多经验。
蒙山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温暖的观后感8篇
★ 六一观后感8篇
★ 疫情得观后感8篇
★ 管家风观后感8篇
★ 太阳泪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