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观后感8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例,在电影结束后,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来加深自己的对电影的印象,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飞越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飞越观后感8篇

飞越观后感篇1

如果没有《飞越疯人院》,我会笑着相信人世间的光明。但是这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死角是我看不到的。

很少有一部影片能够让我融合得如同我也身在其中,《飞越疯人院》却成功地把我带入了这样的境地,随着影片的发展,我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哀,然后痛苦……

我不明白,jack.nicolson年轻的时候这样狂野,一颦一笑都那么富有不羁的美。由jack饰演的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沸腾了。

精神病院远非是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没有人能够违背她的意愿。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

她似乎很热衷于搞乱病人还不太脆弱的思维。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拉契特处处和麦克默菲为难。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乐折磨病人们,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推搪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齐弗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偷偷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精神病院本打算遣走麦克默菲,此时,拉契特却假装好心地以不能对病人那么不负职责为由,把麦克默菲留下来继续任她折磨。此时,麦克默菲更得知了自己无法离开精神病院,他气愤异常。偶然的机会,麦克默菲发现大家都以为是聋哑人的齐弗竟然会说话,而且把麦克默菲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两人开始计划出逃。不久,他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当夜,他本想逃走,却由于喝醉而功亏一篑。闻迅赶来的拉契特,抓住比利的弱点——他的母亲刺伤他,以至于刚刚开始趋近于正常化的比利崩溃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爬窗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齐弗满怀期望地盼望着麦克默菲的回来,回来后却悲伤地发现麦克默菲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热情和善意的青年。他悲痛地将他搂在怀里,用枕头闷死了这个灵魂已经死亡的躯壳。之后,齐弗砸开了铁窗,

逃出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此刻,苔伯一声尖叫,划破了精神病院的宁静,也宣泄着自身的压抑。

我不明白,这是不是中国和国外的区别。中国的医院,大概包括精神病院,都有一种共识,就是尽可能地让病人提早离开医院,一面占有医院的床位和资源。而国外的医院就会为了折磨病人,而强行占有病人的一切?我第一次觉得护士是那么可怕的个体。她们居然能够那么漠视关爱这个词!

我很喜欢齐弗这个主角,他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最无法探寻的,而麦克默菲成功了。而齐弗是唯一一个获得自由的人,他真正得到了麦克默菲的真传,即使麦克默菲被他无情地掐死,他也是正确的。麦克默菲的灵魂已经转向了齐弗。这个呆头呆脑的印第安人才是主角,是他飞越了疯人院。

很有印象的一句话是,麦克默菲的女友candy在汽车上问那些病人:“youallcrazies?”然后,病人们满足地点头。当时我真有一种痛心的感觉。也许连candy都不觉得这些人到底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而他们,在像拉契特那样的人的引导下,已经完全默认了这个事实。这就是精神病院的作用吗?它到底是一个救治病人的地方,还是一个把正常人推向精神边缘的地狱呢?

我一向同病人们同欢喜着,最后却让我泪流不止。不仅仅仅是麦克默菲,还有可怜的比利……我真的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活的世界是那么的肮脏。在那些没有人关心的死角有那么多和杀人放火一样丧尽天良的事情正在上演着,我突然觉得很可耻,我居然和那些卑劣的人一样被称作正常人,如果我也是crazies中一员,我是不是会安心一些呢?

我不能在这样想下去了。《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不还是完美的吗?所以,世事不总是那么糟的,我务必放开这一切,尽管一时半会儿也不太可能,因为我实在太爱这部影片了。

飞越观后感篇2

原本我以为《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喜剧。

犯人麦克默菲不愿在监狱里被强制劳动,于是装病来到了疯人院。他的到来,打破了病人们平静的生活。

可是有谁知道,精神病院并不比监狱好,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监狱。护士长拉契特看上去是个尽职尽责的人,实际上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她为病人们制定了周密的时间表,一切都由她掌握。她没收病人们的福利——香烟,冷眼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样。而“不听话”的麦克默菲则成了她的眼中钉。在早会上,麦克默菲提议看球赛,却遭到拉契特的拒绝,理由是“尽管凑够了票数,但表决时间已经过了”。当精神病院想将麦克默菲送回监狱时,拉契特却又百般阻挠,把他留下来继续折磨。麦克默菲得知被拉契特“囚禁”时,大声抗议,却毫无效果。气愤的麦克默菲终于决定出逃。

其实麦克默菲原本有三次机会可以出逃。第一次是他带病人们偷船钓鱼。病人们从未度过如此美妙的一天,高兴得手舞足蹈。麦克不忍心离开病人们,放弃了逃走。可见麦克默菲是真心希望大家能开心地活着,与道貌岸然内心扭曲的护士长截然相反。

可麦克默菲是何等聪明。他偷偷联络了他的朋友,里应外合,弄到了看门人的钥匙。他拉上装聋作哑的“病人”齐弗,准备在病人们的狂欢中趁乱逃走。但重情重义的他却又一次为了病人比利而留下。第二天早晨,拉契特看见病人们狂欢后乱七八糟的屋子,不禁暴怒。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能力,她终于疯狂了。她要把比利干的事告诉比利的母亲。深爱着母亲的比利生怕母亲被气坏,苦苦哀求,拉契特却置之不理。最后,比利痛苦地自杀了。正爬窗逃走的麦克默菲忍无可忍,冲上去要掐死拉契特。很快,麦克被一群人制服。

熄灯后,齐弗一直等待着麦克回来,可他等到的却是被切除了脑叶白质的麦克——一个彻头彻尾的痴呆。齐弗难过而压抑地坐在床边,用枕头捂死了行尸走肉的麦克。

我想,齐弗才是真正懂得麦克的朋友。如果麦克还能和齐弗交谈,他也一定会要求齐弗帮他“解脱”,这也是齐弗能为麦克做的最后的事了。最后,齐弗砸破窗户,在黎明时分飞越疯人院。

是的,《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悲剧。但幸好,齐弗继承了麦克的意志,走出了心中的阴影,逃离了这个地狱。他的出逃,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拉契特本身是个护士,但她却有着与护士职业截然相反的内心。她根本不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在她眼中,她的病人是她的奴隶。可事实上,那些所谓的病人们并不像精神病。也许他们原本都是正常人,却被拉契特折磨成了精神病人。真正需要治疗的,其实是拉契特啊!

麦克默菲本身是个犯人,可他却有着热情、善良的心。他处处为病人着想,想方设法让病人们摆脱桎梏,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治好了齐弗的心病,走进了这个印第安人的内心。可麦克却被那群恶人如此残忍地对待,切除脑叶白质,让他永远地“听话”下去。

说到切除脑叶白质,可真是讽刺。这项发明甚至赢得了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人们觉得这是项“伟大的发明”,是科学的一次突破,它被耀眼的光环所围绕。可是怎样?它竟被应用于这样的用途,不让人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科学,不但不用来造福百姓,反而用来摧残他人,这真的是诺贝尔奖所寄予的希望吗?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有人做着灭绝人性的事,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又有多少人伸出援手了呢?只是任由那种子生根发芽,开出妖冶的花来。

麦克、齐弗和其他“mentaly ills”身为病人却不是病人;拉契特护士长身为正常人却不是正常人。《飞越疯人院》揭示的世间的阴暗和黑恶令人深思。

飞越观后感篇3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仅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杯具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终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杯具色彩。

飞越观后感篇4

人生是对称的,就如同老葛讲的麻雀的故事,父亲能对孩提孜孜不倦的说着“这是麻雀”,但儿子却只会不耐烦的对老父说着“这是麻雀”而扬长而去。豆蔻对应的是耄耋,他们都有梦想,都有着冲动,只不过前者受着学校的禁锢,后者受着老人院的束缚,老葛和老周等老人能够开着一辆破公交车去追梦,且是瞒着院长和家属的“私奔”,直到院长追上了他们成为了“公奔”的“同谋”。

其实每个老年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未尽的梦,比如老周想去参加比赛想去海边,只不过身边的人理解不了老人的梦,而老人的子女的梦就是让老人们安稳的坐在老人院里的躺椅上晒太阳。我们不必把老人院想成是“老人怨”,这个老年人的小天地里未必有他们子女想象的那么的冷漠和孤寂,这里有的老人喝牛奶、有的老人喝啤酒、有的老人是木匠、有的老人会绣花,这里就是老人院外面的世界的投影,只不过影子的颜色始终是黑白的,所以老人们想让人生的最后几站五彩起来。

公路飚车、河边野餐、蒙古包里尽情歌舞,老人从来不缺年轻人的浪漫,都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旅游,你读中学的时候暑假时的旅游会担心下个学期的成绩、你大学毕业的旅游会惦念尽快找到工作、你结婚后的旅游会挂念客户的订单会不会跑掉,你单位里的旅游会心系孩子是不是听话,唯有当你年老体衰之时的旅游是无拘无束、心无旁骛的旅游。

有些人之间千言万语仍然咫尺天涯,而父子之间其实无声胜有声。老葛和儿子间没有好好交流解释,当他们彼此想说话之时,往往会被对方误解,可是当他们真正的远程电话时,无用说什么比说什么都强。

追梦,向来是没有年龄的限制,只不过对于年轻人而言,梦想显得豪华奢侈;而对于老年人而言,追显得弥足珍贵。年轻人没有老过,老年人是从年轻过来的,注定了老年人的睿智和敏锐,但同时他们的躯体是笨拙和脆弱,有些老人的子女恨不得变成一台榨汁机,将本已干瘪的水果榨尽最后的点滴,有的老人默默承受,他们自己说服自己,这是为儿女最后的奉献,如果他们的梦仅仅是儿女们靠着自己这棵苍老的柏树好乘凉,那我无话可说,倘若你的梦不仅限于此,那就用自己不多的水分去滋润自己。

飞越观后感篇5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no……no……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飞越观后感篇6

当我打开电脑,一部《飞越老人院》的电影吸引了我的眼球,起初我认为又是像许多电影一样玩穿越,但是穿越时间的隧道去看古代的老人院会是什么样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这部电影,可是当我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联想到我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部电影主要演的是一群年岁已高的老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家人们送到了老人院,身体的每况愈下和精神上的孤独让他们十分憧憬老人院外面的生活,可是迫于家人的担心和院长的管束他们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由生活的权利。直到老金的一次提议,他在老人院里召集身体健康的老人跟他一起去参加《超级变变变》的节目,当他们设计的节目博得了大家的笑声,他们更加坚定了要到节目现场去参加表演的信心。商量过后,他们的想法虽然遭到了家属和院长的反对,老金和其余老人们仍旧决定这一次一定要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想只活在老人院里。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买了一辆大巴,逃脱了老人院保安的管辖,偷偷溜出了老人院,一路歌唱欢呼,活出了他们想要的激情,脱缰的野马自由地奔跑在大草原上让我想到了这群老人们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不是只有年轻人可以活出自我,老人们也应该比年轻时更热爱生活。

这部电影里的老人们是一个大家眼中的弱势群体,可是他们虽然在生理上不如从前,心理上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热爱自由和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烦恼,虽然被忙碌的孩子们冷落在老人院里,

可他们心系子女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渴望化解跟子女们的矛盾。

电影里很多细节的刻画都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想起自己的父母来。让我们这些在喧嚣之间忽略家人的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主动去呵护和父母之间无比珍贵的感情。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情节是老葛跟自己的孙子说的那个麻雀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眼睛有些模糊了。老金在参加《超级变变变》的舞台上被采访的时候说之所以参加节目是为了让在日本的女儿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没能在海边看到日出的老金终于在老人院里看到了大家特意为他准备的节目,坚强有爱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老金表演了最美的一次海边日出,谱写了不老的生命乐章。

其实老人们想要的很简单,孩子们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逢年过节常回家团聚团聚,有时候只要我们一句温暖的话,尊重他们的眼神,不嫌弃他们的态度。只要我们换位思考,想想自己的孩子再想想自己的父母,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这一切都是来得及的,不要等到父母头发斑白或远离人世才后悔莫及。让这部电影给我们一个反思的空间,也给我们敲响警钟,重视跟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飞越观后感篇7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影片后来告诉我们,大多数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愿呆在里面的,没有想要出去的愿望。只有一个人,麦克莫菲,是还具有这样的意识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尽管不成功,但是是无愧于自己的心的。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2为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很难想象得到,这部片子是7几年拍的,里面体现了福柯关于精神病的思想,如果结合着他的《疯癫与文明》来看,是最好不过了。

飞越观后感篇8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 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电影前任攻略观后感电影《河童之夏》观后感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4篇

飞越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疫情得观后感8篇

800字观后感作文优质8篇

点燃青春观后感8篇

《勇士》观后感8篇

管家风观后感8篇

《家风》的观后感8篇

太阳泪观后感8篇

《80后》观后感8篇

古典剧观后感8篇

121电影观后感最新8篇

飞越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