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大家要知道制定教案不是应付检查,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龙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阴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仔细倾听,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学习控制自己的声音。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挂图第6号
画一个禁止大嗓门标志:在张大嘴巴上打个“×”
活动过程:
一、产生悬念
1、今天我们有个新朋友来了,猜猜是谁?
出示图??
大恐龙在干什么?人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捂着耳朵、闭着眼睛、讨厌大恐龙)
师:你们猜猜人们为什么都讨厌这只大恐龙呢?(幼儿发散思维,教师及时肯定)。
2、在一座城市里有一只爱唱歌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请幼儿仔细倾听。
二、欣赏故事
教师结合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
(1)在楼房的最顶层住着谁?
(2)人们喜欢它吗?
(3)为什么人人都讨厌这只大恐龙?讲故事“有一栋很大很大的楼房..... .大楼就倒了”。
(4)我们小朋友来想想办法,让大恐龙不发出讨厌的声音?(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5)听听故事里的人们想到了什么办法。
2、出示挂图二
(1)为了让恐龙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大家想了什么办法?
(2)土豆能让大恐龙停止唱歌吗? 。讲故事“人们想办法......统统吃光了”。
(3)土豆吃完了大恐龙还会唱歌,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大恐龙闭嘴。
3、出示挂图三,讲故事“大家又准备了一个......‘啊... 噢...’”:
(1)人们又想了什么办法让恐龙不发出声音?
(2)玻璃罩能让大恐龙的声音不传出来吗?为什么?
4、出示挂图四
(1)谁在大恐龙耳边说了一句话?
(2)小姑娘在恐龙耳边说了什么话?
(3)大恐龙改正嗓门太大的毛病了吗?讲故事“这时候......结束”。
5、师: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听听录音机里讲的故事吧!
三、说说大嗓门的坏处。
1、人们喜不喜欢恐龙的大嗓门?
2、请幼儿听一段吵闹声,引导幼儿说说大嗓门的坏处,如大嗓门会吵得别人谁不着觉,大嗓门会吓人一跳,大嗓门的声音会让人心烦,等等。
3、看,老师这里有一个标记,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4、这个标记告诉我们不能很大声的说话,不能叫。在什么时候不能大声说话呢?(如: 看电视、看书、上课、吃饭、睡觉等时候)
5、我们把这张将禁止大嗓门的标志贴在教室内,时刻提醒自己不当大嗓门。
龙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习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2、对社会的愤慨不平;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认识中国龙,了解中国龙的来历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龙的外形特征
⒉注意细节部分的处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幼儿用书,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出——
——我这里呢有一个谜语想请小朋友们猜一下,是??
生肖,看看谁能猜到。
腾云驾雾非等闲,施恩布雨在人间;
家有珠宝寻常事,统领兵将皆海鲜。
一、介绍中国龙及外国龙的特征
出示图片,欣赏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外形特点。
——中国龙和西方龙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龙代表吉祥、威严、幸福
西方龙代表邪恶的势力
二、讲解中国龙的来历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龙的传人,那么龙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龙有九个儿子,我们来看一下分别都叫什么。
三、了解什么地方会用到龙
——我们生活当中都有哪些地方出现龙的身影呢?
如:龙袍、瓷器、建筑、服装、节日活动等等。
四、学习关于龙的成语
——龙腾四海、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飞龙在天、龙飞凤舞、龙潭虎穴
五、开始绘画涂色
活动反思:
1、活动充分运用纲要精神,结合幼儿实际需求和今年是龙年选择课题《中国龙》开展活动。
2、活动的预设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动静交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实现目标。
龙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欣赏倾听作品,在老师的帮助下,体验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角色的情感。2、能大胆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活动准备:图书、知识准备、霸王龙和翼龙偶。活动思路:一:对恐龙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出故事
有许多小朋友对恐龙都很有兴趣,你们对恐龙的了解有的比老师还要多呢。我想问问小朋友:霸王龙是怎样的一种恐龙?小翼龙呢?霸王龙是侏罗纪最凶猛的食肉恐龙。它能把猎物的骨头都啃得干干净净。如果弱小的翼龙遇到了可怕的霸王龙和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欣赏文学作品
看图书讲故事。预期;听到声音霸王龙会怎么做?“嗷”霸王龙为什么要吼叫?小翼龙是怎么想的?霸王龙会怎样?介绍书中结尾。
三、理解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变化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霸王龙是个非常凶猛残暴的家伙,可是在它有一次受伤后小翼龙却帮助了它,小翼龙不怕它吗?怕为什么还要照顾它呢?小翼龙是怎么照顾霸王龙的?霸王龙伤好了以后,小翼龙发现它能站起来并且眼睛也能睁开了,小翼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霸王龙在受伤前很可怕,它甚至想吃掉小翼龙,可在它伤好了以后却要捉鱼给小翼龙吃,为什么它会有这种变化?
四、对文学作品想象讲述
如果这个故事还在延续,霸王龙和小翼龙有一天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跟同伴自由讲述。
五、自由合作阅读图书
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图书,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和同伴一起阅读。
龙教案篇6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及了解霸王龙、棘龙等多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图书、图片、海报、模型、vcd等。
2、有关霸王龙、棘龙的图书、图片、小神童软件
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资料,说说我认识的恐龙
你认识哪些恐龙?
二、认识霸王龙
1、教师提问:
(1)霸王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2)霸王龙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霸王龙的外形特征。
3、老师小结: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最大的肉食动物;它有大脑袋、非常锋利的牙齿,前肢较短,每个前抓只有两个指头,后肢较长和粗,每个后肢都有四根指头,而且前肢和后肢的指头上都有尖尖的爪子,它是靠后退行走的,它有一条长而粗的尾巴,尾巴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皮肤有绿色、咖啡色。
4、霸王龙是怎样猎杀其他动物的?
5、教师小结:霸王龙捕捉猎物时,先用前肢把猎物捉住,再用锋利的牙齿咬住猎物的脖子,把猎物咬死后,用尖尖的爪子把猎物撕开、吃掉。
三、认识棘龙
1、老师出示棘龙的图片。问:
(1)“你们知道这图片上的是什么恐龙?”
(2)“棘龙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棘龙的外形特征
2、老师小结:棘龙是肉食恐龙,它的背上长着大大的、象帆船一样的帆状脊,帆状脊可以帮助棘龙调节冷热温度,热的时候可以散热,冷的时候以吸热,棘龙的嘴巴尖尖的,长有直直的、锋利的牙齿,它短短的手臂上长有四跟锋利的抓指,腿和尾巴都非常的粗和有力,腿上长有三跟锋利的抓指,有时只要踩上一脚就会把小猎踩死。
3、老师提问:“棘龙遇到敌人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4、老师小结:当棘龙遇到敌人时,它会用它强而有力的尾巴去抽打敌人,把敌人吓跑而保护自己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恐龙的事情?
龙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