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清晰地设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案的结构应清晰,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查阅和使用,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活动反思:
吹泡泡活动向来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看到泡泡从管子里吹出来时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记得在托班的时候,吹泡泡活动就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产生了要和泡泡亲密接触的愿望。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小朋友为了抓泡泡,容易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很危险。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要想办法克服,尽量避免碰撞事件发生。
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触摸水果,感知水果的软和硬、光滑和粗糙等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触摸和观察的结果。
3、了解不同的触觉差异,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摸箱4个,花布2块
2、猕猴桃16个,苹果17个,冬枣20个,桔子17个,香蕉6个,其他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请幼儿猜一猜桌布的下面是什么,引导幼儿了解可以用小手摸出水果。
出示魔术箱,请幼儿摸摸里面藏的是什么水果。
2、猜测魔法箱里的水果,感知猕猴桃的触觉特征。
幼儿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摸的感觉,并大胆的猜一猜箱子里是什么水果。
把水果拿出来进一步观察,引导幼儿感知猕猴桃软软的、毛毛的、圆圆的`等触觉特征。
3、摸摸各种不同的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不同触觉特征。
结合已有经验,谈一谈其他水果的触觉特征。
自选喜欢的水果,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触觉感受。
归纳小结触摸感受。
4、游戏《请你把它摸出来》
幼儿根据教师所说的水果,从魔法箱里面把它摸出来。
幼儿自由摸箱内的水果,体验触摸的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篇3
教玩具名称
有趣的动物车
适用区角
体育区、语言区、表演区、科学区
创作情况
独立设计
制作方法及玩法
(一)、制作方法
1、预先备好数个安全帽、铁线、小木板、各种颜色的油漆、硬纸皮、有色贴纸、胶水、铁钉
2、用铁钉把每个安全帽钻四个孔(每边两个要对称)
3、用铁钉把对边的两个孔连在一起并装上小木轮。
4、根据动物的`不同特色分别在安全帽小木轮上漆上不同的底色(如:蝌蚪黑色、青蛙绿色等)
5、用硬纸皮制作出各种动物的不同眼睛,尾巴,触须,脚等,并用胶水固定。
(二)、玩法:
1、推、拉:幼儿可推或自由拉着动物车行走,训练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
2、跳跃:把动物车排成各种不同形状,幼儿连续跳过运物车。
3、表演:幼儿可载上小动物帽,进行故事表演。
4、功能:还可当教具使用,认识各种小动物的不同特征。
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尝试使用工具的经验将对幼儿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益。”《小手请谁来帮忙》通过加工食物的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改变菜的形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从而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另外,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加工食物场景,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小工具改变食物形状的正确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发对生活中常则小工具的关注。
3.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运用小工具将食物变小的正确方法,引发对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关注。
活动难点:探索用适宜的工具把菜变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几样厨房小工具,背景音乐。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黄瓜、百叶),工具若干(剪刀、汤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盘,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
(1)教师拿出菜篮子。
“看看今天老师买了什么菜?你们认识吗?”
“一起数数一共买了几样菜?”(一一点数。)
师:这是什么?看看这根黄瓜长的什么样?
幼:长长的,细细的,绿绿的……
师:又粗又长的黄瓜看起来真新鲜!
师: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长长的……
师:细细长长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师:四四方方的百叶你们吃过吗?
幼1:吃过。
师:好吃吗?
幼2:没有。
师:百叶包肉吃过吗?以后吃饭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有没有百叶包肉这道菜?
师:这个南瓜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大,圆圆的。
师: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说?
评析:这个“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环节的设置,既唤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经验,又渗透了数学元素,帮助孩子梳理出有关大小、长短和粗细的概念。
(2)讨论:“菜买回来了,就这样能吃吗?该怎么办?”
幼:烧一烧。
师:在烧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幼:洗一洗。
师:把菜洗一洗,然后怎么样?
幼:切一切。
师:是啊!黄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时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用什么切呢?
评析:继续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回忆起家里爸爸妈妈做饭做菜的情景,为认识工具环节做铺垫。
2.认一认:请谁来帮忙?
(1)认识刀。
“我这里有一把刀,你会用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使用。)
师:看看他的一只手抓在哪里?(想一想手应该抓哪里?)
幼:刀把。
师:另一只手做什么?
幼:按住菜。
师:按住菜,不让菜滚来滚去。
师:快快的刀口朝哪边?
幼:下面。
师: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险,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还可以请什么工具来帮忙把食物变小呢?”(看看今天谁也来帮忙了?)
(2)认识剪刀。
“这是什么?你会用吗?看看这把剪刀哪里最危险?”
幼:剪刀头、里面……
师:是这里吗?张开的大嘴巴是很危险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进去啊!小朋友们刚开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认识勺子。
师:“我们平时用勺子来做什么?”
幼:吃饭,吃菜……
师:现在我们不吃饭,也不喝汤,勺子会帮谁的忙,让它变小呢?待会儿试试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勺子是孩子们会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别是小刀,出于安全角受考虑,我们通常不太会让小班孩子尝试。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甬方法(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工具是否适合孩子,孩子小叽肉是否发展勤司以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告诉他们哪里比较危险,让孩子试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1)了解操作要求
①现在请大家转过身来,桌子上有已经洗干净的黄瓜、芹菜、百叶,还有南瓜。按顺序指,让幼儿说出名称。
②交代任务:南瓜组,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里;黄瓜组、芹菜组、百叶组请试试用哪个工具帮忙可以把它变小。
③提出要求:每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们都去选一选,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保护好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在开始之前可别忘记用纸巾把小手擦擦干净,注意卫生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评析:在“试一试”环节,孩子亲自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方便,发现小手和工具的关系,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
(3)交流。
①黄瓜
师:你请谁来帮忙把黄瓜变小的?
幼:小刀。
师:怎么用的?
师:你觉得用小刀切黄瓜方便吗?还有谁也把黄瓜变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师:你觉得用剪刀把黄瓜变小方便吗?
梳理经验:让黄瓜变小用小刀比较方便。
②芹菜
师:把芹菜变小你们是请谁来帮忙的?
幼:刀,剪刀。
师:你们觉得哪个更加方便?
梳理经验: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变小,用剪刀会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叶
师:谁把百叶变小了?用了什么工具?
幼:剪刀。
梳理经验:看来用剪刀做事还真方便!
④南瓜
师:南瓜肉都放到小碗里了吗?
幼:还有一点没有挖完。
师:你是请谁帮忙的?怎么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经验:原来勺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喝汤,还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后有什么需要挖的,可以请勺子来帮忙哦!
(4)小结:刚才我们的小手请了刀、剪刀帮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黄瓜、芹菜和百叶变小;请了勺子来帮忙,把南瓜肉挖出来了,等会儿厨师就可以做菜啦!这些小工具的用处还真大,谢谢你们帮忙!
评析:在交流环节,主要帮助孩子梳理出选择合适小工具的经验,如,黄瓜用小刀切比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开瓶器、饺子器等,了解用处。
师:我在厨房还找到了几样小工具,看看是什么?
①开瓶器:这个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②饺子器: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可以做什么?
③刨丝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这两个你们认识吗?
师:不认识没关系,可能你家的厨房里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问问大人是什么工具?
(2)引发幼儿寻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兴趣。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请小工具来帮忙做事。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说一说好吗?
评析: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发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活动反思
1.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高,通过情景设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环节,孩子尝试运用各种小工具将食物变小,并从中体验到每种工具的方便之处。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个家庭式的温馨活动氛围,引导、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活动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买菜”情节到引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小工具,过渡自然并贴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安全教育、常规教育等内容,特别是在认识小工具的环节,重点强调了刀和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比较注重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背景音乐的介入,既能调动气氛,又能控制时间。再如,提供的几种食材(芹菜、黄瓜、南瓜、百叶)既干净卫生,又利于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篇5
一、活动背景
小班幼儿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灵敏和协调,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喜欢模仿,对游戏中的情节、角色、动作过程容易发生兴趣。针对我班幼儿在按方向跑、躲闪跑和动作灵活等方面能力较弱的现象。我着手设计了体育活动《小鸭与狐狸》,在活动中,以狐狸捉小鸭为主线,把游戏渗透到练习按方向跑和躲闪跑的体育活动中。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听信号按一定方向跑和在一定范围内躲闪跑,练习动作的灵敏性。
2、初步具备机智勇敢、互相协助的品德。
(二)活动准备
1、红、黄、绿三色塑圈(比幼儿人数少二~三只)。
2、小朋友戴上头饰扮小鸭子(有红、黄、绿三色蝴蝶结的头饰,每人一只)、教师戴上挂饰扮鸭妈妈、另请一位教师戴上头饰扮狐狸、赶鸭棒一根。
3、录音机、磁带(音乐三段:小鸭律动音乐、小鸭玩耍音乐、狐狸音乐)。
(三)活动过程
1、开始局部: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来到草地上做休息、鸭走、鸭叫、扑翅膀、喝水等动作。
(评:幼儿戴上头饰后,马上进入了角色,听音乐做动作时非常投入。)
2、基本局部:
(1)游戏:小鸭找家,练习听信号按一定方向跑。
①第一次找家:听信号找家。
师:小朋友们,你们跟着妈妈出来玩高兴吗?让我们先来看看家在那里呀?幼儿兴奋地指着家的方向。
师:妈妈要看那只小鸭能找到家。教师发出信号,幼儿飞快地去找家,教师看到没有找到家的幼儿:哟!还有两只小鸭还没找到家,看看有没有空房子了。教师帮他们一起找,可是没找到。
师:他们多可怜呀!我们该怎样协助他呢?
幼a:我们帮他们造家。
幼b:请他们和我一起住吧……(许多幼儿就大声地招呼没有找到家的幼儿和自身一起住。)
师:啊!现在小鸭子们都有家了,真好!
(评:教师有意少准备了几个家,通过引导,幼儿乐意招呼没有找到家的同伴和自身一起住。游戏中,幼儿都表示出了乐于助人的行为,同时,也体验到了协助同伴的快乐。)
②第二次找家:找家时要意识到互相协助。
师:小朋友们,玩时要注意平安,因为和近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假如狐狸来了,该怎么办呢?
幼a:我们一起用石头砸它。
幼b:我们马上跑回家躲好……
师:回家会比较平安,记住要互相协助。现在,先和妈妈一起做游戏:小鸭小鸭真可爱,扁扁嘴巴呷呷呷,摇摇摆摆来走路,跟着妈妈一起玩。(狐狸音乐响起,狐狸来了。幼儿争相迅速地找家,还会互相招呼同伴一起住。狐狸没捉到小鸭,只好走了。)
③第三次找家:按自身蝴蝶结的颜色找对应颜色的家。
师:狐狸走了,我们可以出去玩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自身漂亮的蝴蝶结是什么颜色的?
幼a:我的蝴蝶结是红色的。
幼b:我的是黄色的。
幼c:我有绿色的蝴蝶结……
师:下次找家的时候,你们要按自身蝴蝶结的颜色来找家,红色蝴蝶结的,就找红色的家。现在,先和妈妈一起玩。(狐狸音乐响起,幼儿迅速按蝴蝶结的颜色找家。狐狸没抓到鸭子,就走了。)
(评:教师以鸭妈妈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围在教师身边,一起跳舞、念儿歌,情绪特别愉悦,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能一一听在耳内,记在心间。第三次找家时,幼儿不只能按自身蝴蝶结的颜色来找家,还能意识到要互相协助。活动中师生融为一体,在充溢童趣的游戏之中徘徊。)
(2)游戏:小鸭躲狐狸,练习在一定范围(半径为3~4米的圆圈)内躲闪跑。
教师和幼儿一起走到池塘(半径为3~4米的圆圈)边,并跳入池塘中。
师:啊!池塘水真清呀!池塘水,清又清,小鸭小鸭爱游泳;东游游,西游游,扑扑翅膀真高兴。(狐狸音乐响起,狐狸拿着赶鸭棒走到池塘边。有个别幼儿显得有些紧张。)
师:小朋友们!水里也很平安,只要你们在池塘里灵活、勇敢地躲来躲去,不要被狐狸赶到岸上去,妈妈也会维护你们的!(幼儿在圆圈内躲闪跑,教师适时地维护躲闪能力弱的幼儿。)
(评:教师扮演的鸭妈妈一边鼓励小鸭们要灵活些,一边作维护状。个别能力弱的小鸭明显表示出动作不灵活,快要被狐狸赶到岸上时,妈妈就会适时上前,轻轻地拉一把,使小鸭脱离危险,使狐狸捉不到小鸭。小鸭庆幸自身没有被抓住,游戏热情再次高涨。这样躲闪跑的动作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幼儿躲闪跑的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结束局部:
师、生:哦!狐狸走了,我们战胜狐狸了,可以快乐地游泳、捉鱼吃了?教师和幼儿一起在池塘里做游水、吃鱼、扑翅膀等动作。
师:天快黑了,小朋友们,我们该回家了。听音乐,小鸭和妈妈一起回家。
三、活动反思
1、良好游戏环境的创设、有趣游戏情节的构思,为本次活动的胜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在游戏中充溢乐趣地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在活动中,时而兴奋、时而紧张、时而又欢呼雀跃,对体育活动活动充溢了兴趣。
2、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练习按一定方向跑的过程中,每一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单纯要求幼儿听信号找家;第二次,融入了品德行为要求,针对小班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关心他人的现象,我故意少准备了两个家,旨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要求幼儿找家时意识到要互相协助;第三次在上两次的基础上要求幼儿对应跑,就是按自身头饰上蝴蝶结的颜色找对应颜色的家。这样就防止了重复游戏的枯燥乏味,不同的要求使幼儿始终对活动充溢了兴趣。
3、注意个别差别,提高每个幼儿的游戏积极性。
小班幼儿之间动作的差别性是非常明显的,教师能注意个别差别,在游戏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同时以鼓励的口吻和细小的动作,使能力差的幼儿同样坚持耐久的游戏积极性。如:当狐狸拿着赶鸭棒到池塘边赶鸭子,个别能力弱的小鸭明显表示出动作的.不灵活,妈妈就会适时上前协助。这一方面提高了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同时使幼儿躲闪跑的动作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
4、配上与活动情景相匹配的音乐、儿歌,使整个活动更为活泼生动。
小鸭子们在玩耍、游戏时念上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同时配上轻松、跳跃的音乐,小鸭子们玩得更带劲了;狐狸出来时,又配以低沉的音乐,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小班科学活动花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