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物理教案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写好了,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技巧,教案的编写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以下是大爱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9年级物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9年级物理教案5篇

9年级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教学重点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 eq f(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9年级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1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

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

实验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魔术』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

变魔术.

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书记录

教师:如果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平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

学生:像变小.

教师:那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

学生:像变远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学生:平面镜.

教师:平面镜有,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平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

9年级物理教案篇3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9年级物理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

9年级物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重点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9年级物理教案5篇相关文章:

物理述职报告5篇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总结5篇

初三物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5篇

6和9的故事作文通用5篇

三年级估算教案5篇

幼儿小班9月工作计划5篇

初中物理老师年终总结5篇

三年级下册教案参考5篇

6与9的争论作文模板5篇

物理学期工作总结通用5篇

9年级物理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