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狼教案优质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有效的教案,教师能够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一份教案的成功实施能提升教师的自信心与职业满意度,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语文狼教案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一语文狼教案优质8篇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__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丘壑(hè)癞虾蟆(há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习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呼应统习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1、检查预习

下列加横线字该怎么读?(以多媒体显示,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与策略(多媒体显示)。

①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2)读的要求与策略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选择。可以赞成其中一说,推翻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因为第9自然段落笔在对百草园的留念,过渡段放在前部分为好。

(2)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齐诵)"三昧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下面分角色诵读第17-23自然段,悟一悟是不是这种意味。(一人读解说性文字,一人读先生话语,一人读'我'的文字,齐读"大家"的内容;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趣。)(诵读)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因而,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思考练习一的第三种意见为好。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5、品析活动

(1)预习要求:见"练习"二、三题的具体内衣

(2)活动形式:合作竞争。在个体全面预习的基础上,临时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抽签选定三个重点段的阅读。选定学习组长,组长主持组内的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解读;然后分组展示解答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如何展示,由各小组设计,可选代表用语言汇报,可设计游戏演示(如捕鸟的过程),但须以美读为基础,使活动中书声不断。

(3)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

a、色彩:碧绿、紫红、黄。

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

c、声音:长吟、弹琴。

d、味道:又酸又甜。

e、动作:伏、窜。

有色有声 有滋有味 春夏秋冬 乐趣无穷

②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

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

a、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b、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

②游戏写作展示。

可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可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两种兼具更好。教师评定宜持欣赏、鼓励、表扬的态度。

关于过渡段的重点品析

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②流露的感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再次引导全班同学揣读"不能……了"。两个"ade"、两个叹号内容,加深感悟),对三味书屋的畏惧(再次引导揣读"最严厉""无从知道"等内容,加深感悟)。

③物名前加"我"的表达效果:表示亲密,体现童心童趣。

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方面:作者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举动和欢乐的心理。

技巧:抓住景物特点,从形、声、色、味、动作等多方面去描写有着情感去表现。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3

一、试卷分析:

本次初一年级语文考试,试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我们的试卷满分设置为100分,其中作文40分,其他部分60分。

我们年级的平均分为68.65分。其中最高分89.5分,最低分9分。全年级仅有4人达到优秀,优秀率1.49%,跟以往的学生比起来确实是非常之低。共有40人不及格,及格率为85.13%。从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集中在60到80分之间。

首先,从试卷的命题来看。我们根据期初考试学生的情况,对这次的试卷难易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相应降低了很多题目的难度。更加侧重对学生平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察。比如这一次的默写题,因为开学以来学习了很多需要背诵的篇目,所以我们一共设置了10分的题目,以此来着重考察学生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其次,从学生试卷的完成情况来看。一、选择题部分。分别设置考察了与课文对应的字音、字形、字义、文常这一类十分基础的知识。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字音和文常两道题完成的不理想。字形和字义完成的还不错。此外,还设置了谦敬词、词性、词语感情色彩、修辞、病句等相对灵活更加贴近中考题型的一部分题。学生完成的不太理想。特别是修辞和病句这两道题。二、默写部分。共计10分。我们年级的平均分为8分。相对还算不错。但相信后面还有相当提升的空间。三、名著阅读部分。共计5分。年级平均为4.17。算是答得比较理想的部分。四、文言文阅读部分。考察的全部都是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点。满分9分。年级平均只有5.52分。我们认为这部分答得不太理想。因为基本都是书上的很基础的知识。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孩子们并没有在课下及时地掌握并且巩固。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满分16分。年级平均6.74。得分率只有42.15%。是所有题里面答得最不好的。

作文。满分40。阅卷初期我们几位老师按照以往的阅卷经验打算把平均分控制在32分左右。但是实际判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差一些。所以最后的平均分只拿到了30.75分。

从整体试卷来看,学生在基础题部分并没有拿到应有的分数。比如字音、文常、文言文阅读以及课内现代文阅读。这些在平时都是我们重点强调的。有些题目甚至和平时练习几乎一样。但是孩子们落实得并不理想。拿我教的班级来说,在平时的小测验中,我就能发现孩子们每天的知识并没有很好地落实。问他们原因表示回家作业很多,没有时间复习。所以孩子们还要学会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以及利用好在校的课余时间。在平时养成及时积累和巩固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取得成功。

在一些能力比较灵活的题方面,学生答得不理想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有些题型是有它自己的`答题方法的。而孩子们刚刚升入初中,这一类题还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并不知道这些题该用何种方法来做,常见的错点应该在哪里。相信通过后期一次次的练习讲解以及孩子们掌握后的熟练运用,这一类题的得分率会得到相应的提升的。

在现代文阅读方面,也是我们后期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因为事实上阅读能力不仅局限在阅读题方面,也体现在作文以及前面的很多题型上。所以,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后,尽量挤出时间来进行大量的阅读。包括课内的阅读以及课外的各种阅读。在老师讲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的过程中,慢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文方面。审题、选材、立意、行文上都存在问题。此次作文选材比较宽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部分作文思路不清,所选内容低幼化倾向严重,无新颖感。很多雷同的材料被反复利用,甚至有些选材并不符合题目要求,孩子们依然生搬硬套过来,难免造成了跑题、中心不明等问题。作文缺少对场面、氛围、心理的具体描写。事件、人物往往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整个年级的优秀作文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二、努力方向

1、在生字字音、字形方面加强识记及加强书写训练。

2、加强对词语的理解,能正确运用词语。

3、加强对文言文翻译准确性的强化训练。

4、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审题水平。

5、加大练笔力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三、应对措施

今后教学中应对措施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要把握课标要求,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语文积累,尤其是对常见字词和古诗文的积累,重视常见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同时还要注意名著的阅读,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同时注意对重点语段或重点词句的理解,及概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在重视对文本理解的同时还要注意方法、思维的训练,也要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

3.加强检查督促和辅导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后的检查督促和辅导力度,特别是对优生的培优,对学困生的辅导,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4.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不是天生具来的,是靠后天不断的积累训练的,在让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掌握基本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加强学生练字。

通过此次期中考试的分析总结,我们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全力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语文能力,相信在期末时,会有所收获!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10=5+5)(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6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7

一、 目标展示: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 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 字音、字形:

须臾 徒手 屏息 绰号 嘈杂

轮番 喉咙 铭记 高涨 弥勒佛

三、 自主学习: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 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 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 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初一语文狼教案篇8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重点难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不惮dàn潺潺chán凫水fú撺掇cuān duo踱duó颇pō

怠慢dài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 dāo磕kē楫jí

归省xǐng行辈háng舀水yǎo蕴藻yùn zǎo伊yī篙gāo

初一语文狼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下教案优质7篇

《狼》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教案优质7篇

大班语言狼来了教案反思7篇

大班语言活动狼来了教案6篇

大班语言狼来了教案反思优秀7篇

大班社会狼来了教案反思5篇

大班语言狼来了教案反思通用5篇

大班语言活动狼来了教案最新7篇

大班语言活动狼来了教案模板6篇

初一语文狼教案优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