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能够让人们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光亮,激励他们继续前行,一份成功的心得体会,离不开个人的真切感悟,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1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认真拜读了《红色家书》。王孝锡、王器民、毛泽建等人的事迹和家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思想上得到了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党性上得到了锤炼。
一、感恩铭记,不忘初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把满腔热血洒遍中华大地。“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这是王孝锡英勇就义前写给父母亲的遗书,时年25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公而忘私、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光照千秋、垂范后世。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要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感恩他们的无私奉献、传承他们的先烈精神,用党的红色传统照耀三龙镇新时代征程。
二、坚定信念,激发动力。__反复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传统我们不能丢,革命资源我们不能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将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龙镇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结合实际,砥砺前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要秉承革命先辈意志,用他们的精神品质提振精气神,将三龙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是推进“双创双修”,实现生态文明、城乡风貌、城乡管理、城乡功能、城乡内涵的全面提升。二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三龙“建陶小镇”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业,启动新建乐华农贸市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弘扬革命传统、发扬先烈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2
近日,我在办公室看到桌子上摆放了一本《红色家书》。拿起书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重量,这些书信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无限的精神寄托。翻开书页看到那一行行感人肺腑的话语、一个个慷慨赴死的故事,我心中敬佩万分。当我读到赵一曼在书信中话别儿子时,同样作为一名母亲的我顿时热泪盈眶。
书中的共产党员同志,或是父母的好儿女、孩子的好父母。但是为了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他们远离年迈的父母、新婚的妻子甚至尚未出世的孩子,义无反顾的投身到革命当中。书信中“饮弹从容向天啸,永留浩气在人间”、“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这些豪言壮语,都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决心。舍小家为大家,在死亡面前毫无畏惧,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无不动容。
诵读《红色家书》,一名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的出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在老一辈革命家血泪交织的故事中,我深刻感受到英雄们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和至死不渝的革命信仰。当前,我镇立足打造“赣皖边贸重镇,生态旅游强镇”,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双创双修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作为一名女干部,又是乡镇的党委书记,同时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是和老一辈革命家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坚定信仰,沿着革命前辈的步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3
一位同事从党办借来了一本《红色家书》,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革命烈士书信集,并热情地找到我,将书啪的一声掷在我的办公桌上,用叮嘱的口吻说:认真阅读,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我面无表情故作傻样盯着她,以便为接下来斩钉截铁地回绝打下一个坚实的铺垫,没想到她渴望的眼神、欲言又止的面部表情,让我有些许不好意思直言推卸,双眼对视僵持了好些秒后,她扔下一句“就这么说定了,谢谢!”转身就走了。仿佛有一双巨大无比的手将我按定在椅子上,接着一张无形的大嘴吼出:毋庸置言,照此办理。我心里嘀咕着两句话:语言给人的压迫感和逼迫力堪比武装力量,怕了你们这些拨弄文字考究表达的文人。
当我拿起那本《红色家书》逐篇细读时,刚读完第一篇书信,是烈士王孝锡写给他父母亲的诀别信《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情绪不能控制,既血脉喷张又涕泪俱下。书信开篇一句“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道出了怎样的处境艰险,难以想象当时敌人是如何的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凶狠残忍。“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表达了王孝锡烈士对敌人对旧社会怎样的恨,“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展现了王孝锡烈士怎样的气吞万里长河的豪迈与雄壮。“儿去也,莫牵连!!”流露了王孝锡烈士怎样的孝心和亲情。
烈士王孝锡的诀别信,满信的文采和气魄,没有一定的学识和素养是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的,可以推知王孝锡肯定是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换到现在来讲,不是毕业于北大清华或海龟,也应该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吧,必定不会因为自身无法生计走投无路才投身革命,他本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过上端着玉杯喝着香茶使唤丫鬟、娶几房姨太太的生活,可他带着信念和忠诚投身了革命,置个人生死不顾,凛然就义。
我读烈士的书信会涕泪俱下,并非我多情和矫情,因为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实在感人,能催人泪下。生死本身是不感人的,那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当一个人为了正义的事业、他人或社会的安危和前途,主动放弃个人的幸福,为之不懈奋斗,直至牺牲生命时就感人。英雄的精神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只要是人,内心良知还未泯灭,英雄的精神就可以打动他的心灵,让他内心心绪波涛汹涌。
烈士的书信带给我的这种涕泪俱下有点甜蜜也有点难受,我想是因为细读才使自己涕泪俱下吧,于是我又改成了浏览,如此应该心绪不会波澜壮阔了吧。可是还是没有用,主要是词句所传达的情感太浓烈太崇高了,像王器民就义前给妻子高慧根的遗书的标题“继我志呵!继我志呵!”,毛泽建烈士遗书的标题“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吉鸿昌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无不具有穿刺人心的.震撼,催人泪下的威力。
敌人已经被歼灭,战斗的硝烟已经消散,血色渐渐淡去,旧世界不复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及我们善于遗忘的老毛病容易复发。我及我们在过着当下美好生活的时候,很少去思考美好安逸的生活是如何来的,多少是得益于自己的奋斗,多少是得益于社会的馈赠,多少得益于先辈烈士的恩泽。我虽然无法把先辈烈士对我们的恩泽加以评分量化,但我肯定先辈烈士的奋斗、付出、牺牲跟我及我们今天能过上的美好生活之间有因果关系。
忘记过去,可能迷失未来,回首来时的路,不忘初心,更能砥砺前行。读读烈士的书信感受当初时局的艰难、先烈的坚贞决绝,有感动、有敬意、有启发,让我及我们懂得如今的光景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眼前的日子,挺好!挺好!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4
——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通读《红色家书》,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历史有血有肉,这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一、《红色家书》之明志
"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毛泽建就义前的遗书;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狱中绝笔书。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为了建设光明、美好、幸福、富强的新中国,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不怕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英雄史诗。碧血垂青史,浩气贯长虹,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二、《红色家书》之亲情
"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我和你做夫妻是生生世世,在精神,不在形体"---王器民给妻子的遗书;
"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夏明翰给母亲的信。
在亲情与国家之间,无数革命志士选择远离父母妻儿,明知牺牲而无怨无悔地走向战场。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战斗之余,革命者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埋在心头,溢于家书。)可以说,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
三、《红色家书》之正己
"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
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的殉道者",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直至牺牲前夕仍然用手中笔顽强地坚持斗争,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的狱中绝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美好的"可爱的中国".
四、《红色家书》之教子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奋斗"---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
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其中包含着作为一名母亲的遗憾,为国牺牲的坚毅不屈,还有对幼小儿子的期望。赵一曼的家书让我们看到,我们不仅应该爱惜千千万万名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与稳定的生活,更应该学习这些烈士不屈不挠、爱国为国的至上情怀。
是什么让革命先烈们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大义凛然?这都源自对真理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务必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珍惜岗位、珍惜时光,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切实将革命先烈矢志奋斗的理想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5
读完这封家书,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家书充满了作者愿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豪情,而家书背后则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在大革命时期,一位母亲为了革命,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依然扔下了自己不满3岁的幼儿。她也爱自己的孩子,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下思念幼儿的点点滴滴。在这封家书里,我们读到了浓烈的母爱和一丝丝的无奈。
过去人们常说共产党员是钢铁战士,其实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然而所不同的是,他们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小家让位于大家,小爱让位于大爱。这种铁骨柔情的一面在家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为了更多孩子得到母爱,她放弃了自己的孩子。这时多么崇高的一种爱。在品读中深刻体会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主心骨
天底下母爱是最细致、最无私、最易体会到的。我们的`职业是教师,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不由想起老师的爱犹如母亲般的爱这句话。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可以说师爱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师爱,师德无从谈起。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原则问题。“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让我们学习革命先烈,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6
在浩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种精神可以跨越时空接续传承,总有一股力量可以直抵人心催人奋进。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革命先烈们用献血染红的一封封红色家书,承载着这种精神与力量。3月底,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在井冈山调研时,就被这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事迹感动得动情落泪、彻夜难眠,以至于发出“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的号召。我想,红色家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应该引起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灵共鸣。
诵读红色家书,感受到的是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本为一体,当狼烟四起、国家濒临危急存亡之际,胸怀国家、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成为每一位有志之士的自觉追求,他们用生命与鲜血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当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川军将士抱定必死的信念奔赴抗战前线,临行前纷纷预留遗嘱,誓死报国,傅常也挥笔给妻儿留下一封家信,权当遗书,虽只有短短三十一个字,但却字字铿锵、荡气回肠,充分体现了傅常殒身不恤、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郝梦龄在给妻子剧纫秋的信中写道:“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表达了誓死抗战、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彰显了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家国情怀,这封信写成后的第六天,郝梦龄壮烈殉国,用献血和生命了践行了他的誓言。
诵读红色家书,感受到的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从古至今,为国家抛洒热血的坚定信念始终深深烙刻在每位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信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文天祥的信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信仰。“信仰”的力量,仰之弥高,历久弥坚。
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正是因为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无数革命先烈们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未竟的事业一定有人能继承,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用生命和献血捍卫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陈觉烈士在遗书中说:“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的绝命诗。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伟大的”,在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中,左权用掷地有声的话语,抒发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不渝奋斗的远大抱负,左权毕生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当左权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血洒太行、壮烈殉国,时年仅37岁。
诵读红色家书,感受到的是革命先烈们对骨肉至亲的浓浓关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讯极不发达的革命战争年代,家书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抒发感情、吐露心声的载体。红色家书里真正动人至深的,并非优美的文字,而是隐含其中的真情实感,革命先烈们在家书中流露出来的对骨肉亲人的浓厚感情,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刻骨铭心。“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林觉民的《与妻书》用最深情的文字,谱就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向世界告白,向挚爱的人告别,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处处真情,缠绵悱恻又充满正气。
当山河破碎、家国遭难时,革命先烈们深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只能舍小家、保大家,舍小爱,全大爱,把对家人的感情暂时搁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刘宗歆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多少人被枪杀了,多少财产土地被毁灭劫去了,难道我个人的生命还过分的重视”,他暂时搁置儿女情长,义无反顾选择到抗战最前线,显示出以身许国、保家为国的崇高品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无数热血青年选择到陕北去,王传馥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给父母信中写道:“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时间不允许我得到爸妈的允许而行,但我想是不需要的,一定允许的……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爸妈是喜欢的。”表现了王传馥将对父母之爱升格为对天下国家之爱的人间大爱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红色家书里,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有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是革命先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常读常新。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营养、涵养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烈遗志,完成未竟事业,砥砺前进,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继续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7
无意间翻开《红色家书》,没有按照以前读书先看目录的习惯,随意的翻了翻,看到“邹子侃”的这个名字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当看到书中信件的主题“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这句话时,一股浩然正气向我袭来,引领我想要进一步了解写信人以及他的故事。
邹子侃同志写这封信时身处囹圄,其父为他疏通关系进行保释,但他却宁死不屈服,表示“大丈夫头可断,志不可屈”,只求灵魂洁白无瑕,不愿意向反动派低头悔过换自由,用生命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书信中邹子侃流露出对父母、亲人的愧疚与不舍,但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把个人情感放在身后,断然舍生取义,还嘱托父亲要督促弟弟妹妹用功学习,将来投身到革命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
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年仅19岁,在我们看来他还是一个孩子,可在他心中,革命的火种、共产主义的信念却早已根深蒂固。读完邹子侃给父亲的书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复,30多度的酷暑,却全身泛起了鸡皮疙瘩。
置身新时代,我等必须向先烈学习,坚定信念,克服万难,一起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最新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手捧着一封封红色家书,靠近的是一颗颗赤胆忠心,传递的是一份爱党、爱国、爱家的人间大爱。抚今追昔,钩沉史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做好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用实干托起梦想,用奋斗铸就辉煌。
把红色教育内化于心。一封封红色家书,就是汲取锤炼党性的心灵鸡汤。通过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受红色教育、传红色基因的活动,让党员干部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和质朴情怀,见证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和神圣初心。注重用红色资源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使党员干部在红色教育中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触动,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找到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记责任担当,争当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奋斗者。
让红色教育外化于行。结合读红色家书活动,组织开展忆先烈、找差距、见行动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追忆历史中传承精神,在学习先烈中点燃激情,认真领悟初心与信念,自觉理解使命与担当,见贤思齐,立言立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使命,把光荣传统转化为加强党性锻炼的内在精神力量,把红色家书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自觉在思想上讲政治、讲信仰、讲党性,在实践中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励精图治,埋头苦干,真抓实干。通过把红色基因转化为谋划工作思路、勇于改革创新的本领,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成果,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作为、展示新气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使红色教育固化于制。红色教育作为党性锤炼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读红色家书,不是让人触动一下子、感动一阵子,而是要牢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正因如此,要着眼构建长效机制,坚持把红色家书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日常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经常性相结合,融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丰富红色教育的形式,让红色家书记忆犹新、历久弥新,让红色教育历历在目、口口相传,让红色精神浸润血脉、印入脑海。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经常性地鞭策党员干部向先烈学习,使忠诚于党成为一生的追求和一世的担当,自觉做到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
红色家书是党性教育的精神富矿,党员干部从中可以感悟一种精神支柱、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奋进力量,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自觉做到信仰坚定永不变。
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最新3
?红色家书》,让我在书信中领略一段真实的故事与悲痛的历史,让我们通过书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时空,激励了内心的红色情怀、这股红色的清流,正是我们丰富精神力量的源泉。
都说家书抵万金,从一封封语言质朴、热情洋溢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献身革命不还家,卿奉双亲务桑麻。更嘱贤妻一件事,还当培育革命花。即使他们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这些红色书信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展现了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捧读《红色家书》,我们可以触摸到革命先烈们无私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更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革命时期岁月峥嵘,承平年代追忆初心。正如十九大党代表、江西绿能农业董事长凌继河所说,这次南昌市《红色家书》线上诵读,创意特别好,将《红色家书》与新媒体完美结合,形式新颖,公司很多员工都自发地诵读,因为非常方便,也很有意义。这种方式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尤其是重温革命先烈报国为民的历史,激励着大家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热潮。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它是一座灯塔,为你在迷路中指明方向;它也是一股力量,让你在混沌中仍不绝希望;它更是一剂良药,使你永远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状态。回望《红色家书》,站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从《红色家书》中读懂革命先烈的愿望与期盼,不忘初心,务实担当,走好新时期长征路。
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最新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不知承载着多少人的思念和悲喜,尤其是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从《红色家书》中我除了能感受到他们的思念和喜悲外,还读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希望,那种力量和希望然使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第一封家书是何书恒写给他两位哥哥的,当读到他那句“我不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我是不能理解的,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可能是无法体会到乱世里挣扎求生的痛苦吧。不过我知道虽曾有一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但我想何书恒一定会选择做一个乱世中激浊扬清、追寻光明的人!每一封家书都寄托着写信人的希冀,当我读到杨杰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的“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幼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运气总是落在有本钱的人身上”时,我突然感觉很亲切,就如同我父母在我耳边叨叨,让我勤奋努力、脚踏实地一样。此刻,他在我心中再也不仅仅只是一个革命英雄,一个记载在书中的人物,也是一个殷切叨念儿子、期盼儿子能做一个有用之人的普通父亲。
在这些家书中还有很多都是革命先辈们临死前留下的遗书,在死前他们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他们也更放不下革命的事业和心中的信仰。如吉鸿昌所书的他们是“为时代而牺牲”,刘愿庵所书的“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不能抹杀的,这是中国一线曙光,我们的牺牲总算不是枉然的,因此我心中仍然是很快乐的”,熊亨翰所书的“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他们都是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他们至死不悔!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读到这句时我不禁眼泪盈眶,刘伯坚他生时是不断追求中国新的出路,追寻他心中和平、幸福、温暖的中国,而死时他也是无悔、慷慨就义的,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国!可能我没有像刘伯坚那样伟大的志向、那样无畏生死的精神,但我有一颗爱国心!在这一刻,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共鸣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默默地念着,我放声的吟着,此时此刻心中似有激情万丈,热血沸腾!
我突然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先辈们渴求的为之奋斗一生并献上宝贵生命而得来的和平、幸福和充满生命力的新中国。先辈们心中的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并且相信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们的力量,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不能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正是当我们当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洋洋。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身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正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为时代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家书,是一封封染着革命先辈们鲜血的家书!是一封封寄托着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的家书!是一封封我们当代人无法遗忘时刻牢记学习的家书!
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
打开《红色家书》,褐色的纸张仿佛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向我们慢慢展开历史的画卷。阅读每一篇家书,行里字里句句啼血,没有一篇是表达自己想要活下去的愿望,而重在对自己的儿女同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期望,表达自己对中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他们身上蕴含着钢一段的精神,用自己的铁肩担负着中国的未来。让人不禁思考,一个人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能够爆发出多大的力量?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篇8
最近细细品读红色家书,身临其境感受颇多,家书字字是那么坚强有力,革命者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书写了勉励后代不断前行、永忘本色的青春壮丽篇章。书信读了一次又一次,内心深处的精神之源不断被挖掘,对照书信中的革命先辈,对照曾经入党誓词,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从红色家书中吸收营养,补充精神之“钙”,扎根基层,立足岗位,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要明晰读这本书的意义。《红色家书》这些红色书信蕴含着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我们要将诵读红色家书与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起来,涵养家国情怀,传承优良家风,让思想受到洗礼,让精神得到升华,让心灵得到触动,以赤子之心、以赤诚之情,牢记谆谆教诲,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通过认真学习《红色家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家书中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争当有信仰、有担当、有气节、有情怀的好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_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要读懂字里行间的情感。这些家书,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承载着战火的记忆,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寄托着殷切的祝福。书信背后的故事,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它们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精神之粮。在革命战争中,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从这些红色家书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恩,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党员。
要牢记初心使命的责任。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告诫全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不忘初心,就是让我们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基层组工干部,应从红色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树立新时代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在新起点上奋力谱写新时代组织干部新篇章。
学红色家书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学茶艺的心得8篇
★ 研学心得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