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回顾事情的发展经过,优秀的心得可以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传统节日的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1
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而今,这一天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每年的端午节,家乡人都要包粽子,今年我硬要妈妈教我包,想亲自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
我家乡用竽叶包粽子,首先要把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糯米做馅,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馅,再放上几颗红枣,包出棱角。最后把竽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妈妈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马兰叶系在什么地方啊?"我就赶紧改,最后经过验收,合格了。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因而特别难忘。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2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月饼,赏月。
你看,今天就是中秋节了。妈妈对我说:今天我们一起去买月饼吧!我说:好呀!妈妈走吧。
妈妈带着我来到超市。超市里的月饼可真多啊了,不但形状各异,口味也多种多样,有咸蛋黄味,花生馅的,豆沙馅的,还有奶黄馅的可是我只对豆沙馅的情有独钟。我对妈妈说:妈妈,买一盒豆沙馅的吧,可以吗?妈妈说:好吧,只买一盒哟!我说:谢谢妈妈!我就把一盒豆沙馅的丢进了篮子里。
买完月饼之后,我和妈妈回到了家里。妈妈把月饼放在了饭桌上,然后妈妈就去做晚饭了。我偷偷地打开了月饼盒子,拿出一块香喷喷的月饼,我刚想咬一口,谁知?妈妈对我说:现在还不能吃月饼,等月亮出来的时候才能吃。我们现在吃晚饭。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把月饼放了回去,去吃饭了。晚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好开心啊!我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一大碗。
吃完饭后才6点钟,我心想:怎么还不到晚上呀,时间过得可真慢呀!想着想着,慢慢地我就睡着了。突然一阵温柔地声音传来:该起床了!可以赏月吃你心爱的月饼了!我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原来是妈妈在叫我呀!我看了看时间,已经8点钟了,天黑了。终于可以赏月吃月饼了。
我们坐在阳台上,望着天空。中秋节的月亮非常圆,它在夜空的弥漫下渐渐升起。我抬头仔细地看着,一轮洁白无瑕的明月在夜空中闪烁着。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那月光多么得柔和,犹如轻纱般洒向人间;那月光多么可爱,犹如白玉让我们欣赏;那夜空多美,在月亮的衬托下,犹如人间仙境。
这时姐姐大声叫出来:快看,那月亮里灰暗的影子,不正是传说中的吴刚在桂树下休息吗?不远处,美丽的嫦娥姐姐怀里正抱着一只惹人喜爱的玉兔呢!
吃着香甜的月饼,赏着迷人的明月,想着美丽的传说,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今年的中秋怎能不令人难忘呢?我真是太开心了!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3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每天读着屈原的《楚辞?卜居》,每天看着屈原的一个个故事,端午节悄然无声地走来。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别称"女儿节",听妈妈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每到端午节都要赛龙舟、吃粽子。
雨不停地下着,滋润着沉睡已久的大地,我冒着雨,疾步走到资江河,"嘿哟,嘿哟"划龙舟的乡亲们同时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哗啦啦"水快速地流着像个姑娘在不停的诉说着什么,我挤进人群中,靠着护墙,踮起脚尖看,三只船的动作是那么协调,左一下,右一划,完全不分胜负。咦!我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像着了魔似的敲鼓,"咚叭!咚咚叭叭!"一听到这鼓声划桨的人们是斗志刚昂,"多么有团结心呀!"一位中年妇女赞叹道。"团结心?"我的嘴巴嘀咕着,这句话是颇耐人寻味的。
雨渐渐停了,我独自站在桥边怔住了,是啊!团结就会取得胜利,一区弱小的蚂蚁竟能抬起重量是自己几百倍的大骨头,那是因为它们共同的'力量凝结在了一起。一个雪球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可一堆雪球滚在一起却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划桨的人们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们都一心一意要为团部争光,只有这样想了,这样做了,才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这真是个难忘的端午节,它给我上了一堂从为上过的课!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4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5
清晨,打开窗户,一股浓浓的艾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心中一想:今天不正是端午吗?
我们家也照例把艾插在门上。然后,妈妈就到柴房里拿柴火来做饭。今天是端午节,煮粽子是传统的习俗。昨天晚上,妈妈就包上了许多粽子:黄米粽、糯米粽的二掺和的二米粽,当然以黄米粽为最多。一缕缕炊烟轻飘飘地升入天空,淡雅而温馨。接着一股淡淡的粽香味弥漫在整个小院里,弥漫在我们的心窝里,满院的粽香一下子将蒙胧的睡意驱散得无影无踪。我狼吞虎咽地吃下两个粽子,吃完了,一股余香在心窝里荡漾。接着,我给奶奶送去了十个,再分一些给有小孩的左邻右舍。
记得小时候,我们也会吃到各式各样的粽子,可是那时侯姥姥包,而现在妈妈包。我姥姥包的粽子比我妈妈包的`还要好吃,这手艺还是祖传下来的呢!姥姥也是包黄米粽,因为黄米的黏度很大,粽子的馅儿也是三种,红枣、豇豆和白糖。姥姥包的黄米粽不仅好看,而且好吃。打开碧绿的粽叶,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半透明米粒儿像鱼籽儿一样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中间还嵌着一颗大红枣儿,一口咬下去,细细地品味起来,那种深藏于黄米的馨香,便慢慢地于味蕾上浸润开来。我还记得每到端午,姥姥还会做许多小香包,里面塞着艾草,每人都给一个,挂在身上,小巧玲珑,还挺吸引人呢!还有五线丝,用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的丝线制成的,戴在手上,听姥姥说还可以避邪呢!今年,我不能收到这些小玩意儿了,我也许再也不能吃到
姥姥包的黄米粽了。这么好的姥姥离我而去,真是太可惜了。
包粽子、系五线丝都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个怎样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叫屈原,他才华出众,忧国忧民。一开始,楚怀王很器重他,封了他三闾大夫。屈原尽心尽力,显示出了超群的政治才能。可朝廷里一些人十分嫉妒他,想方设法陷害他,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渐渐地,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并把屈原流放到外地。
屈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流亡的生活中,他写出了ㄍ离骚》、ㄍ九章》、ㄍ九歌》等许多传世的名篇。而且,他始终对楚怀王忠心耿耿,希望能在为祖国做贡献。
这天,屈原在汨罗江边休息,忽然听到投降秦国的故事。他彻底绝望了,知道自己再没有机会为楚国效力了,于是纵身跳进了汨罗江里,以表示自己对国家的忠心。据说,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投江后,非常伤心,纷纷仍了手里的活儿,驾着大船小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最终也没捞到,于是只好往江中投放饭团,祈求江里的鱼虾不要去吃屈原的尸体。
第二年端午屈原乘船现身,他说饭团都被蛟龙抢走了,可蛟龙最怕五色丝线,包饭团时用苇叶包,再留几个角,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渐渐地,吃粽子、系五线丝就成了传统的习俗,并延续了20xx多年,一直到现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屈原虽然走
了,可这种爱国精神的种子却埋入我们的心窝,我们只有让它发芽长大,屈原也就放心了……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6
这是我20xx年的第一篇日志,安逸的假期在我的慵懒中溜走。咋暖还寒好个冷,风还是那么硬朗。带着一颗热切的心出行,有个地方让我归心似箭,那是亲情的召唤。往北走给我浪漫,那是灯的魅力。有爱陪伴在身边融化了冬的冷漠,列车疾驶平原,穿过山洞隧道,在气笛的回声中我心飞翔。飞翔在灯的十里长街,阅读那花好月圆的章章节节,等待一场元宵的盛宴,在柔软的记忆中植下幸福的思绪。
又一个月圆之日向我们走来,正月十五,一个家家开怀欢乐的日子。亲情元宵节,它永远是那么温馨,那么青葱,那么鲜活,那么盛情。元宵节一个灯的炫彩,一个红的光带,一个幸福的团圆。它把人间的美好传递,它把友情、亲情、爱情凝聚。我感叹着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灯的节日,人们在虔诚的继承光大,在年轮的光圈里,把它延续的红红火火、精彩分层。在它的缤纷妖娆里,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中华民族的子孙为伟大的国度而骄傲。渊源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徜徉在元宵节的神采世界里,再翻出那古老的传奇,倾听来自千年的诗歌,那悠悠之音来自于脚下的大地,来自于茫茫的沧海横流,来自于残叶落尽的枝头来自于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旅。当抹去岁月的浮尘,走进20xx的日历依然是那么灿然,耀眼得醉心醉魂,只因为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百姓的快乐之日,团圆之夜。
夜深,诗词烟花伴我激情无眠。这多情的元宵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圣灯,把我们美丽的生活装扮得绚烂多彩,婆娑旖旎。把每年的新春盛典推向情更浓,爱最深,景尤美的境界。让人在佳节的亲情里,享受着最美好的真情盛意。纵然有生活中的烦恼,也被这红色的海洋淹没。纵然有无尽的相思,也被这灯的色彩迷恋。纵然有太多的坎坷,也被这希望之光牵引。纵然有无奈的聚散离合,也被这灯艳的妖娆愉悦。把太多太多的情感珍藏在这一刻,在忙碌的一年里一点点的品尝,带给人们别样的风情万种。撩开窗纱,遥望那属于十五的一轮明月,在这紫色的夜里,我的心情在静谧里悄然悸动。那来自心灵里的一份激动,不知道偏爱了哪一个方向,也许还没有从阑珊里走出,在斑驳陆离的夜幕下那缀满五光十色的空间,那星河璀璨的天空,让我迷失了思的归路。在这个多情的元宵节里,迷失了自己,都因佳节太浓情,痴颠了多情的有情人。都因元宵太魅力醉倒了钟情这火树银花的墨香之笔。今夜,我为这盛典的元宵节赞美,我为这有情有义的佳日动情,带着我思绪的丰翼让心飞翔。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元宵节里,在一个“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的告别中,翻过昨日的日历,续写又一个新春的未来。在新春落地娃娃的脸上,捕捉新的灵感,在新春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衣裙上写满新的篇章。在新春健壮青年的臂膀上,挽起一个新的自我。于是我感动在此刻,当最后一束烟花和春节做着最后告别的时后,我落笔20xx情系元宵节。
传统节日的心得篇7
说来奇怪,香港社会保留了不少传统节日,但香港人对于节日的传统却毫不讲究。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这是香港人一直面向未来、追求现代化的特点。
他们并不会纠缠于传统的细节,只要觉得有需要,便会大胆地以各种新的意念、形式,甚至科技产品应用到旧的传统之上,进行更新、改革。节日仪式虚有其表
从负面的角度看来,则香港人实用主义挂帅,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象征符号、细节等不同方面均毫不讲究,一切只求方便、实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之间没有把传统的精要好好保存,令好些节日的仪式、程序都只是虚有其表,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形式,内容欠奉。
对香港人来说,中秋算是大节日,人月团圆,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一个节日。每年中秋节,气氛是挺热闹的。不少市民都会一家大细团聚一起吃过晚饭,再而外出到空地、公园赏月,成年人吃月饼、聊天,小孩们玩花灯。
不少社区都会特别安排表演节目,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花灯、赏月盛会。
其实,相对于其它节日(例如时下流行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中秋节已算是商业味道较淡的一个。大致上,与中秋节相关的各种商品,尚未至于是无中生有,完全以花巧、噱头招徕。而商品化的范围,亦相当有限而已。月饼种类脱离传统。
当然,今时今日,月饼种类早已完全脱离传统的品种,任何种类的馅料(例如鲍鱼),只要是想得出来的,都有可能成为月饼的一种。至于甚么冰皮、雪糕月饼,更早已纳入一般种类,已不再属甚么新鲜玩意。而在礼盒设计、包装方面,现在可能较月饼本身来得重要,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事实上,近年我们谈月饼,主要就在讨论各种促销的概念(几年前讲求健康,现在则成为了瘦身、健美的话题),而不是月饼制作及材料方面的传统与内容。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商人推出了种种包装、噱头之后,主题仍离不开中秋节本身及传统底下的食品。
从某个角度来看,相比于二、三十年前香港庆祝中秋节的情况,现在反而是一切从简。月饼会早已因为香港人送礼的习惯有所改变而不再普及,而家人团聚吃晚饭、赏月时亦很少依足过往的习俗(例如吃芋头),执着各种细节。
与此同时,时移世易,以前做节吃大餐是大事(例如在中秋期间能吃到水晶梨足以令孩子们兴奋好几天),而现在则只不过是另一次家庭聚会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
传统内容的流失
在种种社会环境转变的影响下,中秋节不再是甚么大日子。重新包装的各种应节礼品、食物,都只是一些外表的花巧工夫,甚至其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外来游客(如内地消费者)的需求,多于服务本地人的市场。
这一种表面化的包装术最明显表现于时下中秋花灯的设计。旧式的杨桃、白兔灯已成为稀有品种:点这类灯的人不多,而市面有售的旧式灯笼手工亦欠精细。近十多廿年代之而起的都是流行卡通造型的胶灯笼,方便、安全,但没有甚么中秋的味道。但如不是大量胶灯笼在中秋节前推出市面,大家也不敢肯定,它们是另一种儿童玩具、新玩意,还是应节的花灯。
我并不反对革新,也不认为应用新科技及新包装于应节用品有些甚么问题。节日传统从来都在转变,改变本身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新产品能否凸显节日传统的内容与细节、表现出一份浓厚的传统味道。
现在,香港的节日气氛普遍都变得很淡,部分是因为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忙得提不起兴趣来。但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内容已经流失,节日都变得形式化、淡而无味了。
传统节日的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