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让人回味无穷,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呈现的人性、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安客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安客观后感篇1
?长安三万里》明线是写李白仕途的受挫、积极入仕的进取精神的失落,暗线则是写盛唐气象的衰竭、盛世的崩塌。它以李白的极致天真、极致浪漫,来体现盛世的进取心态;又以李白的受挫和凋零,来折射盛世的衰落和一个浪漫的文学时代的.落幕。
有人或许会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唐代大诗人里高适可是身居高位者,这不是盛唐进取心态的回报吗?可高适的仕途,很难说是轻松。四十六岁的高适得到他人的推荐,才当上类似县公安局长的官员,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他可能就一个小官当到底了。安史之乱爆发,他选对了政治阵营并得到重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但这并非盛世下积极入仕的结果,而是乱世中因缘际会的运气。
由此,高适晚年的身居高位,并非盛世的体现,而是盛世衰败下的意外。而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在面对沦为阶下囚的李白的求救,终究是选择无动于衷。电影中说他救了,可实际上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盛唐气象终究是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杜甫痛苦而伟大的“三吏”“三别”;积极的入仕精神,也如电影中老去的李白日渐臃肿肥胖的肉体一样,他终于在相扑中败下阵来。
以往追光动画总被诟病故事性弱,但这一回的《长安三万里》确实是一部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甚至具备了史诗的品格的作品,它不仅写了一个人,也写了时代的群像,更写了一个时代的落寞。
电影唯一让人担忧的是,它缺乏一个浓烈的情绪出口,这让人担忧它的市场境遇。电影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诗在,长安就在”,这是一个比较正确和安全的落脚点,肯定了高适和李白在不同层面上对盛世精神的传承;可这个慷慨激昂的收尾,又与电影中给人的一贯情绪有些跳脱,因为电影中让人感受最深的,不见得的是盛世的浮华与浪漫,而是唏嘘,是感伤,是挫败,是衰老,是友人的分道扬镳,是浮华的毁灭,是纷飞战火中的民生疾苦。这一切,又是谁的责任呢?
以此观之,《长安三万里》既可以看作一封写给盛唐的情书,是盛世的赞歌,更是一曲大唐的挽歌,是一则“盛世危言”。
长安客观后感篇2
电影《长安三万里》讲述了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侵略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守卫长安,却陷入困境,长安城岌岌可危的故事。在这个危难时刻,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诗人李白的往事,这也是电影的主要情节。
影片的背景是唐朝的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都很有历史感。电影通过高适和李白的生活故事,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唐朝的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在现代人对历史知识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电影能够提高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影片中高适和李白的情谊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却有着深厚的友情。高适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将领,而李白则是一个性格开朗、豪放不羁的文人。高适和李白之间的矛盾和友谊的表现都非常自然,展现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众多的场景设置和服装道具的搭配都非常考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唐朝的历史之中。而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优美,配合场景气氛,让人倍感震撼。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历史题材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唐朝的文化和历史,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同时,影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音乐都非常出色。这样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历史的了解和传承。
长安客观后感篇3
期待好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一部动画开启长安盛世。
“诗歌”在这部电影里如影随形,你会看见很多诗人,听见很多诗句,那些刻在我们dna里的诗歌记忆会被唤醒,你会忍不住跟着吟诵出来,还会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那曾盛极一时的长安,那些个性迥异的诗人们,出现在画面中时,感觉放佛有一道光贯穿过去与现在,它带着我们去看看这些活在语文书里的老朋友们的百态人生。
电影里也为我们展现独属于唐朝的浪漫与悲壮。
李白的浪漫是历尽千帆,仍在处处碰壁的人生中找回了那个幼稚而恣意的自己。仰天大笑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句子时,他仿佛还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郎。
高适的浪漫是在歌舞升平中,众人皆醉他独醒,守住了最初立志成就功业的梦想,也把半生坚守在了风雪苍茫的.塞外千山。当我们看到满头白发的高适,跨上战马,在险峰和风雪中奋力突围的画面后,日后再吟诵起传唱千年的那些塞外诗,会更有一份感怀吧。
电影前半部分把长安的歌舞升平铺垫的有多肆意,后半部分在战火中陨落的长安就有多悲壮。历史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肩头都是一座山,和长安一同沉浮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岑参高适参战,李白稀里糊涂的“反叛”,杜甫王维被捕,王昌龄被冤杀……
一个最好的时代落幕了,我们到现在也在怀念那个时候的长安,它俯仰于天地间,用它的繁华与包容纳八方来客,尽显气度。
那仿佛也是最坏的时代。它让一身武艺的高适因为家族没落就受尽冷眼,半生蹉跎;它让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是商人之子只能被动的等人赏识举荐,才有可能一展青云,最后只能醉在酒香里,快意恩仇。
在这部电影里,有诗人们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更有他们人到中年的郁郁不得志的落寞,原来我们现在看来如星光般耀眼的诗人们,也曾经历过如我们一般的挣扎,现实对普通人的捶打不分贵贱,莫名的很有些治愈。
高适是看见苦难还会迎难而上的人,他是唐朝诗人里政治成就最高的,他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李白是看得清苦难,却一边挣扎一边逃避,无数次重整旗鼓,无数次被现实打败,只能醉在酒里和路上。他一直在路上,却又好像一直没找准方向,最终差点赔上性命,但李白同样值得敬重。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被条框束缚,不被周围的眼光定义。
好在,盛世长安落幕了,万千首诗歌留下了,而那些用心在诗句中沾染人生的诗人们,也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留在了书页里。这才有了千年后,我们看电影时的熟悉与感怀,他们早已成为了历史,他们也是我们每天吟诵在嘴边的老朋友。
有点遗憾的是杜甫,他出场时还是孩童,天真烂漫,安史之乱后,电影里对杜甫的着墨不多,但我们知道,此时的他正守着他的草庐,经历着“风卷茅草,褥湿难眠”的人间疾苦,同时他还把一腔对人世的关怀与悲悯留在了诗歌里,希望将来有一部此类老少皆宜的电影,讲讲我们的杜甫,讲讲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家国情怀。
也许今晚我们一起看电影的三个小时,也在哥哥和弟弟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在某一天,遇到某句诗,他们会愿意跟着诗人和诗句走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
长安客观后感篇4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经典诗词串联起了大唐诗人的群像,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出来了诗意大唐的画卷。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随军的监军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长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诗句之中,他从不吝啬于夸赞长安的秀丽美景,他用他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市区的繁忙与热闹,在他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更是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了长安的热闹喧哗之景,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其实一直在向观众传达的是,长安不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诗人们理想的归宿,而片名中的“三万里”则是他们抵达理想的距离,他们用诗歌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和无限热爱。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曾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不到长安的李白十分忧愁,他忧愁的何止是看不见长安,而是在这浮沉的官场之中,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无法得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又从安史之乱中艰难站起,李白、杜甫、高适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运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的极尽繁华的盛世大唐,还如同李白的轨迹人生一样,盛世大唐开始凋零,影片后半段则展现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将全片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适,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一般,在自己岗位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们各自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独属着我们的光彩,即使我们普通,但是我们从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岗,我们都精神饱满,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佳服务,也愿未来的我们距我们的“长安”不再相距遥遥“三万里”。
长安客观后感篇5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客观后感篇6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客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