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记录是对自己成长的见证,它赋予我们强大的信心,使我们敢于面对未来的挑战,只有发自内心的心得体会才能更打动人,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化的心得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化的心得篇1
有一本书,刚出世就极度畅销,也引起了媒体的攻击,此为何书,《文化苦旅》是也!
我无意间在书店中发现了它,它里面的描写细致入微,使人身临其境,它里面的故事真实精彩,引人入胜。于是,我便在字与字间游览起来。
此书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遗迹,来自于中国,南亚,欧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寻,而读者们隐形般地跟随他的脚步,来到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遗迹,受到了一阵又一阵的震撼,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叹。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隐泉》,刚开头,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叹。在爬山之时,作者告诉我们“心平气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窍门。作者在山上看见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问,为什么在这里会有泉水?在下山时,面对危险,作者则说“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的,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这一篇篇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个的道理。
而在此篇结尾,作者告诉了我,这山名为鸣沙山,这泉名为月牙泉。一见到“月牙泉”这名字,我另有所思:据新闻报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几年后就会干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啊,我们应该多多珍惜它,保护它。
此书中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创造之苦。创造虽苦虽难,但毁灭却如此简单。但如果毁灭了就在也找不到当年的辉煌了。
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一份财富,创造美好明天!
文化的心得篇2
第一次接触《文化苦旅》是在同学的课桌上,翻了前言,感觉很有趣。最开始买的精装版,后来又买了一本简装的。
那时还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断断续续看了接近两年,学业的繁忙,诸事的不顺,让我对人生有一张慢慢颓废的感觉。但与此同时我也没有放弃阅读《文化苦旅》,在阅读途中渐从中感受到与现在世界所不同的东西。一种学者对文化的诚恳,一种前人对文化的赤诚,一种从不放弃对自己内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现实世界,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杭州,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里无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断桥残雪,以及灵隐的幽静,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
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我还专程到杭州西湖边走了一走。走在苏堤上,慢慢的回味这着杭州西湖的发展历程,无处不笼罩着文化熏染的气息。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并没有重复常人的思维,而是冷静思考,用一种看似水利专家的眼光,静静的述说杭州西湖建设的历史脉络。在文章里,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变成了水利专家,利用当时有限的政治权利维护着西湖的生态环境,为西湖为杭州的人文历史创造着基础条件。他们是博学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他们在西湖建设,亦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
它让我看到一种同席慕蓉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向来是一种坚韧的生物,他们在最深的泥土里翻滚,他们用自己的骨血和肉体来换回一个新中国”。在这些大爱中,我逐渐的感觉到了我身上所拥抱的小爱的不足之处。它让我反思、让我羞愧,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有不同的一面,还有更加不同的一面。这都是阅读所带来的一段历史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状况,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社会之间人与人的相处一种人性和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这才是历史发生的意义,我们挖掘历史的意义。
当然,从文化苦旅中我们也能更多的了解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中国人教版的科教书中,我们所理解的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名声大噪的散文家。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让人感觉到的是对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赞颂。都江堰是这样讲的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热枕,一位文人对文化的温柔,这其实也是他对文化苦旅的态度。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一种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写作潮流。阅读《文化苦旅》,抛却阅读本身能带给你的平静与积累之外,他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读的理由。
直到现在还记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时也常常湿润了眼眶。那种热爱将会传递给你,让你思考,感慨,重新唤起对文化的赞叹。它会让你从内心里骄傲于五千年历史的深邃,也会感慨时代的终结。而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浅意上风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文明的衰败而无力拯救,内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这场旅途不仅是余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文明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处腹地历尽之后,方才展现给我们一个由远及近的中华文明之旅。我们容易被这本书的厚重震撼,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的过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机。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体味各地文化,将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为我们带来一场别致的文化盛宴,让我们由衷产生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灵魂在于一个“苦”字。这个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国文化历史”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中国文化体现一种“苦涩”的承载,一种艰苦的传承。这种苦最能激发每个国人深爱中国文化,敬爱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源泉,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中国文化经历千年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灭亡。
我们惋惜的同时,余秋雨先生通过此书告知文化的沧桑和唤醒传统文化重建苦难意识。余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说“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触是一样的。但彼时,我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先生而在网上查询了一些资料。有些言论,对余秋雨先生确实很不公平。否认了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对文化苦旅书中那些华丽的藻?的批判。我在想,人一定是要遵循自己最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在没有这些对余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论中,我从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热忱。我相信一个能写出如此文章的人也一定不是一位心胸狭窄,只爱卖弄才华的人。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总而言之,余秋雨先生的才华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绝对值得一阅。
文化的心得篇3
广汇历经25年,在孙广信的带领下,从最初的萌芽成长为现在的民营企业巨头之一,凭借的是孙主席所确立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认真、用心、激情、信念、决心。全体广汇人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使得广汇快速的发展、壮大,在20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25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6位。
广汇在能源、汽车、房产三大产业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奇迹,这些都离不开孙主席的领导方针和每一个人的努力。在现有的成绩上,我们全体广汇人还想有更进一步的愿景,就是晋身“世界500强”,这个目标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把事情认真做好,用心把事情做对,工作保持着激情,有着一股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没有什么能难住我们的决心,这个愿景很快就会实现,这也是我们全体广汇人的使命。
今天的广汇已经不再是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微企业,而是一个总资产和经营收入均突破千亿元,拥有8万名员工,涵盖三大产业的跨国企业,实现企业稳健可持续发展,全体员工必须齐心协力,凝聚人心,思想统一,明确广汇人的奋斗目标,即我们共同的愿景——广汇梦。
在一心求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安全红线”,安全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安全、环保工作必须排除一切可能,这也是体现了对企业员工的关爱。广汇在体育和公益事业上也有着很大的投入,广汇飞虎男篮是一支有朝气,敢打敢拼的队伍,也是展示新疆精神和广汇形象的一张靓丽明信片。公益事业我们广汇也不甘落后,广汇能有今天,也离不开社会广大群众的支持,做公益也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
作为员工的我们,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履行广汇员工的行为准则,着装礼仪上要整洁、得体、大方,从这些细节体现出我们广汇人的不同,在为公司多做贡献的同时也体现出我们的价值。
文化的心得篇4
近来,学习了常州北环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材料,感触颇深。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北环中学能把班级文化做到如此精细化的地步,无论班级,还是学校,想必未来的路都会越走越顺畅。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美化教室环境,并注入班级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通俗点说,班级文化建设好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所以,我认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
同样作为一名班主任,对于我今年所接手的初一(1)班,在开学初多次和学生们的共同探讨下,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已有了如下的`规划:
一、结合本班学生和老师的特点,拟将“大气、优雅、本色”作为本班风格特色。
一班的孩子在性格上较显活泼,任教的老师大多认为上课时课堂气氛较好,孩子们率真本色的性格能尽情释放。"大气、优雅、本色"几个词很贴切他们。
二、初定班级“一”文化
如班名为“非同一班”、(参考词还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快乐一家”等)
三、拟定好本班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公约等细则
“非同yi班”班名是全班同学一致推选出的,较有特色,也恰如其分。
本班班训为:尊师守纪博学笃行
班级口号是: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同心协力,勇闯难关!
班名、班徽、班歌等的制定,让孩子们对一班有了共同的认可,更找到了“家”的感觉。
四、班级设置个人成长积分。(即德育考评分)
一班的孩子活泼有度,学习却不够踏实,几次周测成绩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上还需加入精细化的管理来约束和规范孩子们的言行举止。
五、将教室化分区域
1。学习区:张贴班训和班级口号(2幅,在两侧墙柱),讲台桌的布置(以整洁为格调。粉笔盒等教学用具一律放右上角,班级点名册放左上角),右侧墙面的文字装饰“今天我进步了吗?”,中学生一日常规(在靠后门的墙壁)
2。生活区:饮水机,盆栽(一盆叫作红掌的绿叶观赏植物)、心愿墙
3。活动区:黑板报,生活园地(上贴“真我风采,温馨家园”八个字,贴班级活动照片),班级合照(上面再打上“齐心协力,蓄势待发”,在靠后门的墙壁最上方),班级公约及学生签名(在靠后门的墙壁);
4。卫生区:(在走廊墙壁处)整齐摆放卫生工具,贴上“卫生角”三个字;
5。讨论区:(在走廊处),名人名言(2幅,在两侧墙上)。
以上只是近日研习班级文化建设后的一点心得体会,尚存在许多不够妥帖和完善的地方,仍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
文化的心得篇5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校园文化,形象地说就是校园内具有体现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每个学生都生活其中,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着这种环境的构造、变革,这样,学生的理想、人格、志趣、心理等方面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向、塑造。学校能否培养出理想远大、志趣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化开展得如何。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分为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却要靠内容和形式来体现,而内容和形式又不能截然分开。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正确的办学理念、宗旨和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环境,开辟课余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的品味和学校的清洁卫生、绿化等方面。良好的学校校园文化表现在优良的学风和教风,正确英明的办学理念,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及良好的学校形象和社会影响,全校师生的和谐相处,目标一致和共同奋斗。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本校文化环境,努力探索,体现出与和谐校园相适应,与依法执教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特色。这些特色环境决定了校园文化作用的指向性,它所凝结的文化观念在学生身上将起到强烈的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作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拉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在其熏陶下得到自而然的提高。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德育首要地位的学校教育原则。因此人们都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德育工作,但又不仅仅只限于德育工作。
二、怎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我认为可以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①要坚持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为主导,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应该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学校教育的凝聚点,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都属健康文化的范畴。②要弘扬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文化大行其道。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大家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找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强化各种素质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并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效果上下功夫。要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沟通、各学校之间相互衔接的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的科学评价标准。
②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在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学习环境和校容校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化解矛盾和纠纷,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处理好校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以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了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同事关系,学校师生会更加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在愉快中教学,也在愉快中学习。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和卫生管理工作,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预防能力,力求不出任何事故。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这样,整个校园就自然会充满和谐的民主气氛。
4、合理布局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看似简短的话却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离不开环境的存在,同样环境也需要人的改造,再反过来为人服务,二者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优美怡人的工作、学习场所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又反过来供人们学习,对人起鼓舞、鞭策和教育作用。就学校的整体自然环境布局而言,要做到合理协调,体现积极健康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人文教育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学校的外部到内部,从整体到局部,都要作精巧设计。学校的一栋房屋、一条走廊、一间教室、一间寝室、一块场地、一面墙壁、一个角落乃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考虑到的地方。
5、提高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善于引导教育学生学好各学科的知识,又要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标准也就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知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只有我们的教育水平上来了,学生,社会和家长才能满意,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只有我们具有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育人育心能力艺术,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提高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6、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广大教师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严谨的教学态度,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7、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和课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情操,调整紧张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小学来说,德育室、教务室、团队,学生会以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在如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文化活动方面多作努力,多作探讨。诸如重大节日庆祝,爱国主义教育日、歌咏比赛、运动会、朗诵比赛等活动以及红领巾广播稿、手抄报、宣传栏都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所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道风景线。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自始至终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重在建设、因校而异、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教育性与艺术性科学性相结合、教师全员参与与整体学生参与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并蒂相映,力求实效。
文化的心得篇6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中国文明的盛兴、衰落。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而我们人社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乡检查工作过程中,我们与山水、群众做着不同的互动,看着匆匆往来的群众,不知他们从何而来,又向和而去?我们的脚步只能紧跟着自身的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危,此时作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机关事业单位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我们只能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第一线,默默地服务好人民群众。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犹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无法整齐划一。循着一本纸色泛黄的《文化苦旅》,拂开弥漫千年的历史尘埃,我追溯到远古文明的源头,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带给我的阒静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文化的心得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