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内容要具备时效性和前瞻性,能够关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提高我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诗经》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经》作文篇1
诗经上斜斜的写了一个“美”字。景是美的,人是美的,但人心更美。
阅读诗经,就像是在广阔的草原上寻找一窝小兔,在诗经中,便是寻找那一层层的美了。寻找它十分容易,毕竟,草原上到处都是小兔。诗经,也处处美丽。
我找到的第一种美,叫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那是傍在墙边的她。她的`身影被城墙隐去大半,却有一角衣裳随风飘动。似一朵云彩,轻柔而美丽。明月当空,几声欢笑伴着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中散落,像落花一样,微微摇摆着。我想,她的心是宁静的,否则,她不会如此执着的等待。就这样静静地等待,很美,很美。
另一种美,叫诗意。有人说,诗意也是一种感觉。它由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触之所感相杂在一起而成。也许,就是诗意。让青色长衣牵动人们的心灵,让光洁玉佩撞击人们的心灵。诗意,可以让我们换上洁白的瞳,观察这个世界。
你会注意到川流不息的车马旁,苍老的枯枝在凝重地俯视,你会发现天空中飞行的小鸟,正欢快地歌唱。抬头,你会看见夜幕中星星在闪耀;俯身,你会看见金龟子在闪着光。
原来,有诗意也很美,很美。
诗经其实想告诉我们,人生是由长长的等待,一点悲痛、一点欣喜和一抹诗意构成的。人生很长,有美才能度过。
“那诗经不是美的源泉吗?为何,不修一个诗经中的地方,让世人感受美呢?”有人问。
如果,可以把一滴泪所有的成分复制了,包括温度、水还有盐,那它还能被称作是泪吗?
美不可复制。只有珍惜,才会感悟它的存在,它值得被珍藏、寻找,值得被发现。
所以珍惜美,珍惜清晨的鸟鸣,珍惜傍晚的霞光,珍惜身边的点滴,并品味荡漾其中的美。
《诗经》作文篇2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诗经》作文篇3
听,我们吟咏诗经。在口中吟唱,在心头感悟。在这一场去往诗经世界的旅途中,一路走走停停,便有了新的理解。渐渐的,发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一去不复反了。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千古流传的名句在耳畔回荡。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少女即将出嫁。就像桃花一样,绚烂多姿。但是一个女子,只有美丽的的外表是不够的。正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个淑女,还需有高尚的品质,把整个家庭老老小小,安排得井然有序,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还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孙满堂,家中人丁兴旺。
而如今的现代,我们对美有了不同的认知。现在夸女孩儿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只是看颜值是否好看。而不是像古代那样的淑女,文静大方,才华横溢,温柔体贴,勤俭持家,散发着一股由内而外的美。这种美是本质的美。是内心的美。在现代,我们已经缺失了这种审美。但我们在诗经中找到了美。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位忧郁的少女,脸上摆满了心事。心中心系着那心爱的君子。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就为得到那君子的来信。但是一次约会,君子爽约了。少女虽心中百般不平,有些怨恨,但还是不失礼节,不露出不雅的一面。她只是把这份纯粹的爱意装在心里,藏在心底。为了他,整日守在城楼外的站台,等着他的归来,独自徘徊。她不怕遇不见他。她不怕没有结果。因为她从来也没有放弃这份真挚的爱情。
而如今的现代。再也没有这种纯粹真挚的爱情了。就算是有,也寥寥无几,为数不多呀!这种美好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用真心加以行动,用心追求美好的爱情。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正直端庄的君子,才配得上善良,勤劳,心灵手巧,才华横溢的淑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看见美丽的少女在水边采着荇菜,更加心动。因为女子的勤劳品质,使君子更加竭力的追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因为女子的优秀品质与纯净的内心,使君子发奋图强,力求更优秀,以配得上自己心爱的女子。
而如今的现代,看不到古人追求美好事物的努力。古人将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改变自己来追求美好。他们的这种坚持在现代好像也缺失了。君子一心一意坚持,始终保留着这份美好的爱恋。
诗经中有太多的美为我们所发现。但往往在现代社会都已经缺失了。幸运的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吟诵着几千年前的诗句,体会着他们的生活,向往着他们的美好,找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
《诗经》作文篇4
有一种美清水出芙蓉,那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长歌。水天一色,在苍苍蒹葭中,我们看见了忽隐忽现高洁美丽而又可亲可爱的“伊人”;山野林地,坎坎伐檀声里,我们看见一群伛偻的脊背上迸发出的“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的悲怆;鼓角齐鸣,猎猎风中,我们听见了出征将士“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血誓。寻声于庙堂神社前的重章叠句,踯躅于深宫飞檐下的回环往复。无论粗犷,还是细腻;无论仰天长啸,还是浅酌低吟,听来的都是那样质朴、真切、灵动、纯粹、清透。芬芳得如四月的花海,辉煌得如九月的大地。这,便是诗经。
有一种美永远挺拔,那是矗立在在民族血脉上的参天大树。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在悠长的岁月里,我们不知姓氏的先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初涉爱河的青年,被丈夫抛弃的怨妇,盛大宴会的典礼,宫廷宗庙的祭祀,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他们汇集在这里,成就了一幅浩荡恢宏的历史画卷。
历史的风吹过关中走廊,吹过中原沃野,吹散了人间的浮华,吹散了尘世的喧嚣,却吹不走那遗世独立的风、雅、颂,赋、比、兴。三千多年潮涨潮落,不变的还是那蓬勃着生命活力的丰富深沉,豪放缠绵,端庄典雅,音韵缭绕,单纯真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千古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如此真切地属于一个人,又如此博大地属于每一个人。
这不胜枚举难以言传的美啊。思无邪之美、爱情之美、美人之美、歌唱之美、意境之美、现实之美和浪漫之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所有关于美的词汇,在诗经你最动人的容颜前也显得苍白。
我们欣赏靓女,就会想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飘飞的芦苇丛中,水气氤氲里,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影影绰绰,美妙无比。
我们赞美俊男,就该是“孔武有力,邦之司直”,高大英武有力的君子,为我们国家保障公平主持正义,谁见了能忘怀?
来吧,让我们循着先民的天籁之音,穿越历史的时空,大胆唱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灼灼其华的赞美。
来吧,让我们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寻觅,去追踪,去唱响我们心中永远的歌。
哦,最美不过诗经!
《诗经》作文篇5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作文篇6
?诗经。考槃》为隐逸诗之鼻祖,讴歌士大夫的一个重要选择——归隐山林。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诗经》作文篇7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快餐式的阅读常常使我感到消化不良,心灵不免染上尘埃,日趋浮躁,直到那日在延奎图书馆偶遇最美的《诗经》,才领略了美到极致的斜阳余晖,花开花落,不论是在芦桑林中,还是在蒹葭苍苍的水面,我都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国度,在那里拾得神圣的甘草,细细咀嚼其间百味。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表达对纯洁爱情追求的篇章可谓占了《诗经》的半壁江山,而故事中浪漫痴情的女子的结局总是令人叹惋。《诗经》有云:“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于是便有了张爱玲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总有人风花雪月,总有人不解风情,如花美眷,也抵不过似水流年,感叹夫婿难求的女子终于出嫁了,但命运却不在她们的手里,繁花凋零空遗恨,或政治原因或情感变质或美人迟暮,皆身不由己。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也许众多的变故是不是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诗人?也许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吧,《诗经》里的几篇名篇皆出自一位名叫“庄姜”的女诗人之口,庄姜——绝世美女也,《诗经·卫风·硕人》有这样一段描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对其美貌的描写,大抵倾国倾城的红颜多薄命,上天给了她娇人的容貌和尊贵的身份,可是却让她遭遇了残酷的宫廷变故,丈夫的移情别恋,前半生幸福欢愉,后半生颠沛流离,痛苦无处诉说,便寄予《柏舟》、《日月》之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击鼓》中的名句,本指在攻占时鼓舞士气,表示愿在战场同生共死的决心,到后来被约定俗成演化为歌颂白头到老的爱情誓言,可是流光暗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乌托邦的幻想才会有愿望破碎时的心痛,《召南·坑忻贰分械呐子发出对爱情展开热烈的追求的感叹,女子望眼欲穿,眼看梅子成熟落地,良人依旧不归,辜负这姹紫嫣红的年景。这情节让人想起《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息“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韶华无情,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紫陌红尘中,从不乏痴情女子,她们如一朵朵圣洁静放的莲,在时光的湖畔极尽鲜妍,美人何处,在水一方。
在遥远的古代,美人心中良人不归的原因多半在于无止境的征战,“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默默吟唱《采薇》,发现读到最后竟黯然神伤,作为千古厌战名篇,其吸引人的不只在于对久戍难归的强烈控诉,还有对生命流逝的无助悲叹,那是一种自然人性的共鸣,“薇亦作止”、“柔止”、“刚止”,用植物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光阴似箭的感觉,即使归家又如何,家乡亲人或许白头逝去,新婚妻子或许另许他人,一切也已是物是人非。如果说《诗经》的思想底蕴是坚实的堡垒,那么它重章叠嶂的音乐美便增加了它最完美的装饰,随着节奏的层层逼近,镜头的不断切换,感情愈演愈烈,终是凄婉动人,传唱千年。
寂静如初的窈窕淑女啊,我愿为你放弃赶路,风华正茂的征人啊,我甘心等你到白头,此时,我行走在古典诗词繁华盛开的路旁,撷下野边蔓草,盖一座茅屋,迎接闻香而来的远行客,与我共话一曲诗经风流。
《诗经》作文篇8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一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一爱一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一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一爱一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一爱一,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玖完之后,不知道是该同情这位身在古代的女人,当一个弃妇是何等的艰难,你要顶一住来自邻里街坊的议论,嘲笑,甚至是轻视,不光是他们,也许你的兄弟姐妹也会看不起你,而自己只能这么孤独一生。由此看来,婚姻对待女人的重要一性一。让人最佩服的是这女子的刚烈坚强,宁可担一个弃妇的名,也不要在负心人家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一爱一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一爱一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一性一下的感一性一。
《诗经》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