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分享能够形成阅读社群,增强彼此的互动与交流,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激励他人去阅读同一本书籍,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李嘉诚》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嘉诚》读后感篇1
李嘉诚曾经说过: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优。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婪,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为什么会蝉联首富呢?从他给他儿子的忠告中,就可见一斑。
1、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2、学会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3、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
4、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
5、有胆识也要有谋略
6、别人如果放弃,你就要出手
7、懂得用人是成功的关键
8、不要对一项事业情有独钟
9、要时刻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
10、肯用心来思考未来与朋友们借鉴,共勉。
他的事业成功百分百靠勤劳换来。李嘉诚在少年时代算过一次命,算命人说他天庭饱满,双目有神,生辰属龙命,保护星乃水星。若勤劳苦干,坚持不懈,将来定会大富大贵。李嘉诚并没有相信什么龙命。而相信了只要勤劳能干,坚持不懈,定有所成,并一直在一生的实践中躬行不辍。李嘉诚不仅身体力行,也常常以此来告诫儿子。
我也学会了“勤能补拙'的道理,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李嘉诚很爱他的两个儿子,直到今天,只要一提起儿子,那种掩抑不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但他深知,这也与他当初的谆谆教导有关系,打小的时候,他就告诉两个儿子,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也只有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遭点磨难,是为了磨砺我们的意志,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阅历。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懂得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这样赚钱才有意义。
《李嘉诚》读后感篇2
有一种美丽的动物叫蝴蝶。所有的蝉蛹要想化为蝴蝶,就必须要经历化蛹为蝶的痛苦,这是它经历的一次生命的考验,它挣扎着,奋斗着,不停地努力着,依靠自己,冲破束缚,获得新生而能自由飞翔,这对于它们来说是人生中的一次成长。但如果因为它们痛苦而有人伸手相助的话,它们不但不会化为蝴蝶,而且在不久之后还会死去。人生亦是如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命运的束缚,才会精彩地活着。
正如李嘉诚的“鸡蛋理论”: 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那么,什么是“从内打破自己”?我们认为,打破自己就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尽一切办法去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时的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有种重生。蝴蝶的一生正是如此。
蝴蝶的成长历程或许是艰难的,《千手观音》舞者的人生更是如此。他们都是聋哑人,不能用耳朵去聆听美妙的音乐,不能用嘴巴去讴歌他们的时代,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在领舞者的指导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用心灵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这舞蹈,或许是他们对不公命运的鄙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每舞一次,都是他们生命的精彩再现。人生就是如此,要么是一味地等待,被动接受别人的帮助,做命运的羔羊,要么就勇敢些,依靠自己同命运做斗争,最终会有破茧飞翔的精彩人生。
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民族和国家更是如此。让我们将目光锁定到南非吧:
纳尔逊曼德拉的青年时期,南非在白人统治下实行种族隔离制,这个被写入南非宪法的制度显然与今天社会主流意识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相背离,它就像一道锁链束缚了南非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南非内部开始。于是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反抗这种落后的制度,并为此深陷牢狱27年,最终带领南非走向民主和解的平等自由之路,并成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然而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的功绩更有理由值得我们纪念: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是真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政治人物,他没有像大多数人对于个人权位充满眷恋和不舍,而是主动打破了狭隘的既得利益,他抱着对南非人民命运终极关怀的信念,主动打破种族隔离制度的束缚,积极推动政治变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使南非摆脱了动乱和落后,而且使他个人荣获了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战胜自己,做自己的强者;不屈服于现实,才能使得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生命的长度得以延伸,并由此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倘或南非人民屈从于白人的统治,服从于自己屈辱的命运,而没有在这两位伟人的带领下,力争自己自由民主的权益,那么,今天的南非黑人还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就更谈不上今天金砖四国之一的彩虹之国了!
正是由于司马迁打破了封建时代纲常伦理加之其身的束缚,敢于直言,才使他由一个匍匐在地的人臣,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铮铮铁骨;正是由于田维打破了命运加诸其身的不幸,努力抗争,才使她从一个普通的疼痛女孩,成长为一个生命的舞者;正是由于贾谊面对人生逆境,不知调整心态,从而自怨自艾,,不能像蝉蛹一般破茧而出,才使他终日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深刻的道理往往启迪人们的心灵,要想让自己闪耀最美的光彩,就必须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尽一切办法去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打破落后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打破一切名利的束缚,打破一切阻碍自身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外力的的束缚,只有这样人生才能破茧重生,让自己闪耀最美的光彩!
《李嘉诚》读后感篇3
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1939年,日寇占领潮州后,随父母流落香港。12岁被迫辍学到社会谋生。17岁成为一个批发商的营业员,每天工作16小时,由于工作出色,18岁做经理,19岁成为总经理,22岁开始创业。
读完《李嘉诚传》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人物传记前1/3是讲做人做事,后2/3是讲做生意。我也发现其实读书可以有选择的去读,而且只要你善于从中寻找你要学习的东西,善于思考,你就会有所收获。李嘉诚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大的作为,是因为他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执拗劲。小小年纪的他就掌握了经商的秘诀,他对推销工作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摸清市场动向,建立销售渠道,广交朋友,才能做好生意。
李嘉诚推销商品不是靠高谈阔论,而是注重市场和居民中使用这种产品的情况。李嘉诚把香港划了很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在一个小本上,只要产品一出厂,便知道该送到什么地方去。因此,李嘉诚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推销额远远地超过了同事们,得到老板的赞赏。由于李嘉诚做出的成绩在职工中非常出色,老板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因此,在李嘉诚刚满17岁那年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时隔不久,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李嘉诚成了塑胶厂的台柱。
他从茶馆小工到钟表店小工,再到五金店销售,再到塑胶店经理,这一系列的转变才是真正刻骨铭心的。可以说,一个人的现在并不能代表他的将来,只要肯于努力进取,努力奋斗,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再就是李嘉诚有一个好母亲以及一个好父亲,父母给予他的不是物质的财富,而是精神的财富。孟尝君的故事,种稻谷的故事,这些很朴素的东西却成就了他最辉煌的一生。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我们还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没有一个有钱当官的父母的时候,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给你的父母了什么?是不是从小到大,你只知道向他们索取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让他们能够在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呢?
李嘉诚的一生可以说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成功的典范,那么当今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人能成就那样的辉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该如何去设计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应该爱这一个职业,应该有一颗甘于平凡的心。我们的辉煌是什么?是今天的努力付出,是明天的桃李满天下!
《李嘉诚》读后感篇4
李嘉诚,一个商界奇才,万人偶像的名字。
你也许知道他身家不计,叱咤风云,那么,可想了解他成长的历程,是崎岖还是平坦?你或许听说他眼光独到,运筹帷幄,但是,未尝熟悉他投资的风格,是果断还是稳重?
随手翻开那本置之高阁多年,略带微黄的书。扑鼻而来的咸腥味的海风立刻将你卷入那个扑朔迷离的海港……
时间逆流到那个阴森冰冷的夜晚,肃杀的风如同破笼的猛兽,凶残地张开血盆大口,吞噬整个世界。
“ 阿爸,” 少年撕心裂肺的哭嚎震撼狂风骤雨的冬夜。他那学识渊博、忧国忧民、心力交瘁的父亲,因无钱负担昂贵的医疗费而在贫病交加中不幸逝世。这位如花般的少年第一次,第一次血腥地尝到了心如刀绞的滋味。穷!多么痛苦、绝望、侮辱的字眼,简直就是世界上,社会中最残酷、最现实、最苛刻的法律。不!少年发自肺腑的呐喊,“ 我不要穷,不要,永远不要!” 这是一个经受磨难的灵魂的觉醒与挣扎,一个卓越超群的人生的崛起和动力。
香港,以狰狞的面目,虎视眈眈地注视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少年,以罕见的沉着,冷静地默默宣布:
“ 香港,我—— 来—— 了!”
同众多初次涉水者一样,在这个残酷得“ 连骨头渣都不剩下” 的商业社会,李嘉诚也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倔强而自立的少年从来不对任何人提及,他只是默默忍受着一切,不断告诉自己,“ 这就是生活。”
李嘉诚17 岁从事推销工作,勤奋与创新使他在平凡中独显。别人工作8 小时,按时上下班,他却终日以步当车奔走于大街小巷。他不仅忍受了长时间跑动带来的腰酸背痛,还挤出时间,不忘自修,他的年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 倍之多。
李嘉诚,就像一块天然的优质铁矿石,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痛楚地磨砺,同时继续着量变到质变的力量。
1950 年香港的一个夏夜。几个踌躇满志的年青人正在讨论着他们的梦想,人生。在一双透着英气的眼睛里,“ 长江塑胶厂” 展现雏形。开办之初,李嘉诚常常身兼数职,厂长、采购、推销员、技术工,他忙里忙外,不辞辛劳。但是,仅凭这些远不足以在变幻莫测的商战中幸存下来。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次品现象愈发严重,视质量为生命的李嘉诚接受索赔,但代价无疑是惨重的,这使他濒临破产。面对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威逼要债的原料商,连打带闹的顾客,寻死觅活的工人,李嘉诚似乎感到万念俱灰,前途渺茫。
一如所有苦心志、劳筋骨的仁人志士面对的那样,这是一段难以忍受却必须忍受的日子,而李嘉诚所有的泪水只能抖颤着流向心灵深处。
活!坚持!再努力!李嘉诚重新拿起纸笔,开始研究新的发展方案。他敏锐地嗅到,和平年代,人们对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下潜藏的商机—— 塑料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1957 年,李嘉诚亲自赴意大利学习相关技术,回港后,马不停蹄地组织市场调查、产品研发、规模生产。渐渐地,李嘉诚和他的“ 长江塑胶厂” 被人们所熟知。
李嘉诚如同他的注塑机,日夜不停地工作,那充血的、深凹下去的眼睛,射出愈来愈从满希望的坚毅光芒。
李嘉诚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却由于资金问题,无法扩大规模再生产。恰逢此时,一位急需大量塑胶花的外商找到他,但取得订单的条件是有殷实的企业为他担保。李嘉诚深知自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日,两人再次会面时,李嘉诚依然没有找到提供资金的担保人。但是,当他从手提包里拿出8 种连夜赶制的新颖别致的塑料花,并诚恳表示自己的难处和取得这次机会的决心时,精明的外商被眼前这位消瘦的年轻人的执着所感染,决定了合作,还提前交付货款,弥补长江在生产期间的资金不足。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塑胶界站稳了脚跟,以石破天惊的力量,走向光明。
这为后来李嘉诚“ 转轨” 土地,实现“ 长江” 港、美、加上市做好铺垫,是他大快朵颐地投资地产的强大后方。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假设没有儿时那段特殊的经历,李嘉诚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人;倘若没有“ 单飞” 创业,李嘉诚也许会是一家企业举足轻重的人物,也许会在谋次经济大萧条中下岗;如果没有在如日中天时发现危机,李嘉诚也许会在塑料花上“ 吊死” ,重蹈破产的覆辙。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人的命运还受控于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自己。因为他是李嘉诚,所以决不满足于一个“ 高级打工仔” ,他向往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坚信有价值证明价值!
《李嘉诚》读后感篇5
企业家冯仑曾撰文记述他和李嘉诚的一次接触:
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在门口等我们,然后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每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
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又为大家舒服。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
之后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的位子,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要到那张桌子坐一会儿。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每一张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钟,正好一个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握手告别,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他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
《李嘉诚》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童眸读后感5篇
★ 大小人读后感5篇
★ 黄金瞳读后感5篇
★ 柠檬碟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