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中的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4下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4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1、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1、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1、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语文4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檐饰冠捣谐),会写14个生字(棚饰冠菊瞧率觅耸捣搬巢谐眠辛)。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建议背诵段落:1—3节或4—7节,由学生自由选择)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课前准备】
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题
1、指名背诵(齐诵)古诗:《游山西村》、《乡村四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诵读的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情景。《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农民淳朴、好客的性格;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乡村四月》(第23课)则描写了江南初夏时的景象。今天,我们就和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吧!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21、乡下人家(陈醉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群觅食图、群鸭戏水图、农家晚餐图、月夜虫鸣图)
要求:学生一边听朗读,一边做记号,并想像一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
2、疏通字词,扫清学习障碍。
⑴课件出示新词,引导学习生字新词。
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正音:①结(jiē)出了青、红的瓜。②门前的场(chǎng)地上。
③一群鸭子扎(zhā)进水里。
正字:“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是从中间到两边。“巢”字上半部分为三个撇点。
⑵指名轮读课文;学生表演性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3、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的话,你定会感到,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课文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画面,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那么,课文中描绘了哪些“独特、迷有的风景”?请同学在认真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
三、自读品味,合作交流
1、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展示讨论:
①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教师巡视,适当指导点拨。
四、课堂作业,巩固新知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①藤上结( )瓜张灯结( )彩②场( )地打场( )
③扎( )入水中挣扎() ④散( )步散()漫
2、比较字形,组词。
棚( )冠( )瞧( )檐( )谐( )搬( )
绷( )寇( )樵( )瞻( )楷( )般( )
3、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阅读链接p104)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检查
1、听写新词(互评互改)
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2、指名轮读课文
二、情感品读,赏析画面
1、师:同学们,在前一节我看到大家朗读课文都读得很认真,很有感情!你们是否是这样一种感觉,读着读着,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优美图画?
2、生:是——
3、那么,能否把你最感兴趣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老师,我最感兴趣的是农家房前瓜架上挂着的一个个青、红的瓜了。那可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生2、其实,我也有同感,每当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自家的小院,每到夏天的时候,什么豆角啦,丝瓜啦,它们的藤蔓都沿着树爬上去,藤子上挂满长长、青青的果实,非常爱看。
师:看来你还会产生联想,真的很棒!我们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品赏“瓜藤攀檐图”。出示课件。
5、品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点拨:对比描写的方式使人感到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6、课文中还描写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继续交流吧!
生:老师,在读第2自然段的时候,农家的门前一年四季百花争艳;屋后翠竹青青。
生:读第2自然段时,给我留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话:“还有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我也有相同的感觉。我觉得这里的一个“探”字用非常好!
7、出示课件,品赏“鲜花翠竹图”
⑴指名朗读“鲜花轮绽”部分(第一句)
“时令”,是季节的意思。“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说明了什么?(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百花争艳。)
⑵情感朗读“翠竹青青”部分(第2、3句)(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前面有些同学说,在描写竹笋的时候,一个“探”字用得特别好,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生:“探”在字典的解释为,头和上体伸出。我觉得这个“探”写出了嫩笋出土时活泼可爱的样子。
生:我认为一个“探”字,把竹笋拟人化了。
师:你们的理解真的不错!
点拨: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8、品赏“鸡群觅食图”、“群鸭戏水图”
①师: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曾学习过老舍笔下的《母鸡》,作家笔下母鸡是那么“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②生:是呀,本课中所描写的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正是体现了它负责、慈爱的品质。
生:我更欣赏的还有这只大公鸡了,你看它耸着尾巴,“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好不威风!
点拨:“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半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③师:母鸡带着它的孩子们觅食,大公鸡在一边保护着它们。多么生动形象的画面!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乡下人家的鸭的呢?
④品赏群鸭戏水觅食。
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同学们,刚才的深情朗读,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幅幅乡村图画:屋前瓜果爬满架,门前盛开美丽花,屋后翠竹投浓阴,满院鸡鸭叫嘎嘎……这是多么独特的乡村呀!那么,你们想了解纯朴善良的乡下人吗?就请大家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节。
9、品赏夕阳下的农空晚餐。出示课件
⑴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
⑵师: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夏天的傍晚,乡下的人们在都把桌椅搬到门前,在这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吃晚餐,这样生活也只有乡下人家才能尽情享受!
⒀生1:读了这段话,我眼前就自然的浮现出我们村子里夏天时晚餐的情景来。在吃晚餐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可端着碗走东家串西家,看见谁家有好吃的菜就夹上一筷子,主人也好,我们小孩子也好,总是笑呵呵的。
生2: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小孩子吃罢晚餐后,捕捉莹火虫,做游戏……那情景真的好不快活……
⑷是呀,这就是乡下人家最独特、迷人的风景!你们听——纺织娘叫了起来,那歌声真好听,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就在这歌声中甜甜蜜蜜的入睡了……
(课件:纺织娘)
三、重点研读,体味情感
1、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
⑴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⑵合作交流:“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点拨: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
四、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想一想,议一议:试着画出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见教材p103“综合性学习”要求)
附: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陈醉云)
屋前搭满瓜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门前绽放鲜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依时令开放)
屋后翠竹挺拔(绿的叶,青的竿,鲜嫩的笋)
鸡群到处觅食(母鸡率小鸡觅食,雄鸡高傲威风)
河中群鸭戏水(即使……也……)
傍晚夕阳晚餐(高谈阔论、自然和谐)
秋夜纺织娘唱(织,织,织……甜蜜进入梦乡)
独特、迷人的风景
语文4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4.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
教学重点:
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教学准备:
师生可共同查阅有关普希金的生平资料,包括人物照片、主要作品、创作成就、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加深对本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吗?听说过《神灯》吗?是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是这些故事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是这些故事教我们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同样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2.今天学一篇诗歌体裁的外国名著。关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书课题)本课是一首童话诗,又是外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习惯上与已往学过的诗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小节间隔;有诗句上的重叠表现;有括号内的注解说明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金鱼一一答应。)
第10、11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
思考: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每次的要求是什么?(四次。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海上女霸王”。)
②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如: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老太婆提出的前三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五、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画,看看谁能按照故事的剧情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出来?
3.师:今天我们来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小音乐剧,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我们需要把它划分出几幕来演,你们觉得把它编成几幕比较合适?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课外实践
1.朗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2.把课文改成课本剧演一演。
3.课外阅读其他古典诗歌名著。
板书
贪
当女霸王
贪
当贵妇
贪贪得无厌
贪要木房一无所有
要木盆
语文4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语文4下册教案篇5
预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处理。
2、用“——”画出向海水提问的句子。
3、那么海水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到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探索大海、探索自然的积极兴趣。
2、学习并掌握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新的笔画“撇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欣赏有关大海的图片)
2、喜欢大海吗?那你们了解海水吗?你知道它为什么是蓝色的,你知道它为什么是咸的吗?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水》。
3、板书:《海水》。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手指课文,听老师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这些字。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5、全班齐读课文。
6、小组比赛读。
7、师生问答读。
三、随文识字。
1、出示词语,学生自己先认读。
(1)指名读。
(2)跟老师读。
(3)指名开火车读。
2、试一试把词语回到课文,指名读。
3、齐读全文,在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4、出示字宝宝。
(1)自己试着读。
(2)同桌互相考一考,认读字宝宝。
(3)出示字卡抢读识字。
5、师生接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读课文,用“———”画出作者向大海提出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指名读,强调“么”要读得轻而短。
师示范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全班齐读。
2、师问:“那么海水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海水的怀里抱着天,海水就那么蓝呢?
4、那么“渔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
5、师小结:捕鱼人的汗水居然把一望无际的海水变成咸的!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学习新笔画“撇折”,指导书写。
3.指导书写“回、因”。
4.师范写,生书空。
5.指名说笔画顺序。
6.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⑴生描写,师指导。
⑵指导书写“问、为、什、么”。
⑶说笔画,说要点。
⑷描红,练习写字。
⑸师个别辅导。
⑹展示作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真大,收获了词宝宝、字宝宝、读熟了课文、还学会了写字,了解了大海的知识,你们真棒!老师奖励你们一首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七、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字。
wènwèishénmehuíyīn
()()()()()()
2.给句中带点的字选音节
zhǐzhīshǔshù
(1)一只()小羊在吃草。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天上的星星多的数()不清。
(4)我喜欢学语文,也喜欢学数()学。
语文4下册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