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游戏元素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案的实施效果可以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反馈与改进依据,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的加减教案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的加减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教学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幼儿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为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意游戏引导幼儿联系实际,把字形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引导观察和教师范写。这节课重点幼儿会8的组成和加减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
2、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实践、启发幼儿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的组成以及8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硬纸片、挂图、8的加减法算式卡、宝藏。
活动过程
一、复习
﹙1﹚从1数到7。
﹙2﹚6和7的组成及加减法。
二、新课
1、看图启发幼儿在“7”的基础上发现“8”的形成。
给“7”添“1”是8,8里面有8个“1”。
2、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并让幼儿观察游戏人数的变换来摆硬纸片。
3、教师和幼儿玩“凑数”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练8的组成。
4、教师出示挂图示范口8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幼儿列出算式并学习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应用题列算式。
5、游戏“寻找宝藏”学习计算8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在藏宝的途中放着8的加减法算式,把全体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算对一题前进一步,哪组幼儿能最先算完找到宝藏,哪组获胜)。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8-0=8
6﹑活动延伸
7、复习总结。
教学反思
反思:对于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标签”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的加减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第二组加减。
2、通常观看实物图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算式表达的含义,感知数量间的可逆性。
3、积极地参与碰球游戏,愿意一个人和集体玩游戏。
活动准备:
1、教具 三幅实物图。
2、学具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复习6的组成。
我们来玩碰球游戏,你们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要是6。谁愿意一个人和大家玩这个游戏?
学习6的第二组加法。
出示3幅实物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什么?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小河里有2条小船,又来了4条小船,现在一共有6条小船)学习6的第二组减法。
调整三幅图的顺序,变第三幅图为第一幅图,第一幅为最后一幅图。现在图上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用什么算式来表示?(河里有6条小船,开走了4条小船,现在还剩下2条小船。)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看图列算式。
第三、四组用小盘子的数字、符号来摆算式题,再读一读。
教后感:孩子们通过学习6的组成对加减法很容易掌握,这节课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学习,效果较好!
六的加减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看情景图片编应用题。
2.学习8的第三、四组加减,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数的交换关系。
3.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思维的灵敏性及尝试精神,锻练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活动准备
1.数学卡
2.图片:树叶飘零的大树,树叶8片(有大有小),小猴吃桃;有云朵的天空。
3.白兔图片一个,8以内数字若干,7以内的加减算式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数的加减。
1.游戏:开火车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坐火车去游玩,你们高兴吗?
那我们的火车几点开?
2.老师出示式题卡
教师:我们的火车几点开?
(如3+1=,6-2=,0+4=……)
幼儿:我们的火车4点开。
(幼儿随音乐做开火车的律动)
3.游戏:又有香蕉又有梨(复习8的组成)
教师:你们看主人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小朋友的呢?
教师:又有香蕉,又有梨,5根香蕉,几只梨。(举数卡5)
幼儿:又有香蕉,又有梨,5根香蕉,3只梨。
教师:又有香蕉,又有梨,7根香蕉,几只梨。(举数卡7)
幼儿:又有香蕉,又有梨,7根香蕉,1只梨。
二、看情境图学习8的第三、四组加减
教师:小朋友们表现的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题目吧!
1.出示情境图:一棵落叶大树,学习8的第二组加法。
(1)教师: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呀?(大树)秋天,大树落叶子了,我们一起看看地上落了几片树叶?(5片)风一吹,又落下了3片树叶,那么地上一共有几片落叶呢?(8片)
你用什么方法算的?
(幼儿尝试回答:5片和3片合起来是6片树叶,或说出:用加法算出来的)
(2)列成算式怎么列呢?(幼儿:5+3=8)
这式子中的数字5.3.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幼儿尝试回答"5"表示先落下的5片落叶,"3"表示又落下的3片树叶,"8"表示一共落下的落叶数量。
(3)教师:我们再看看这8片落叶一样大吗?
(不一样,有的.大些,有的小些)几片大一些?(3片)几片小一些?(5片)
现在我请谁来根据这件事情编一道加法应用题,要跟5+3=8不同。
(4)幼儿尝试编:地上有一些落叶,3片大一些,5片小一些,地上总共有几片落叶呢?
(5)教师:刚才小朋友编得很好,谁来列式呢?(幼儿3+5=8)这式子中的3.5.8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5+3=8、3+5=8两道式子,引导幼儿观察异同,幼儿尝试找规律。
(6)教师小结:以后只要看到两道加法算式,加号前后的两个数字相同只是互相换了位置,
他们的得数是不变的,是相等的。
2.学习8的第三组减法
(1)教师:树叶落下来了,白兔姐姐很爱劳动,她来拾落叶了,
你们看看,8片落叶被白兔姐姐拾去5片,还剩下几片落叶呢?
(列式8-5=3,式中的8.5.3分别表示什么?)
(2)教师:看到了这道式子,你想到哪道式子呢?
谁能用图片上的事情把8-3=5编成应用题呢?(幼儿编)
3.学习8的第四组加减法
(1)教师:小朋友编得真好,你们看图会编了,我这儿还有几幅图,谁来帮我编一编?
(2)小猴吃桃"情景图:
图上一只小猴,前面8只完整的桃子,旁边4只桃核。
幼儿列式:8-4=4b看图示编题,幼儿编:天上有4朵云彩,又飘来4朵,天上一共有几朵云彩?
幼儿列式:4+4=8
4.编题
教师:好,现在我们不看图,自己动脑筋想一件事情来编编看,这六道式子随你编。
5+3=8,3+5=8,8-5=3,8-3=5,8-4=4,4+4=8)
三、幼儿作业
教师:小朋友编得真好,你们一定还能完成下列作业。
1.填空格、列算式。
先填出空格里的数,再根据组成式用三个数列出四道加减算式题。
2.吹泡泡。
算算泡泡里的算式,给得数是8的泡泡涂黄色,得数是7的泡泡涂粉红色。
六的加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尝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一共有多少棵树。
(2)组织学生交流。
加法
苹果树有80棵,梨树有70棵,问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试算:
80+70=150
答: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150棵。
减法
根据上面的`情景图接着提问题:一共有150棵果树,其中有80棵苹果树,其它是梨树,梨树有多少棵?
学生试算,150-80=70
答:梨树有70棵。
教师指导。
学生间交流。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理解表中合计的含义,然后计算填表。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整十数及相应减法
80+70=150(棵)
150-80=70(棵)
想:(1)8个加7个十得15个十,是150,
(2)80加20得100,再加50得150。
想:(1)15个十减8个十得7个十,是70,
(2)100减80得20,再加50得70。
六的加减教案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2.内容解析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是本章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运算过程中用到乘法分配律,还需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整式的乘法公式,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二次根式的运算与整式运算的联系.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多项式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合理使用运算律.
(2)灵活运用运算律、乘法公式等技巧,使计算简便.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在有理数混合运算及整式的混合运算基础上,类比得出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及算理.
目标(2)是通过类比整式乘法公式让学生能熟练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困难在于让学生体会二次根式的运算与整式运算的联系.在二次根式运算中,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二次根式运算中,灵活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问题1:计算
(1);(2).
问题2:计算
(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小结算理.
追问1:问题1、2中的字母、可以代表哪些数与式.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引出、可代表二次根式.
设计意图:类比整式运算引出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算理.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3:类比问题,完成计算:
(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请学生板演,教师适时引导,两题均用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扩充过程中运算律的一致性.
问题4:在问题2中,若令,你能计算下列式子的值吗?
(1);(2).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二次根式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的扩充过程中数式通性.
(三)典型例题
例1计算:(1);(2).
例2计算:(1);
(2);
(3).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二次根式和整式性质运算法则上的一致性.例2、例3在不能用乘法公式的情况下,可用多项式乘法法则.
(四)课堂小结
整式的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中的字母意义非常广泛,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也可以代表二次根式,所以整式的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数式通性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5页第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计算:的值是.
2.计算:=;=.
3.计算:=.
4.计算:=.
5.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熟悉二次根式的运算的法则与算理.
六的加减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62—63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3、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用数学语言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2、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掌握算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简单的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四、内容分析:
1、地位作用: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学习多位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它是以“十”为计数单位,渗透了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意思,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段抽象的知识认知过程,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五、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探索出多种不同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同学们去看花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二)学习方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并动口表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之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想带大家去花园游玩,你们想不想去?(想),游玩的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老师只想带爱动脑又勇敢的同学去。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课件出示复习题。
(2)课件引入整十数。
?设计意图】创设带同学们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a、创设情景,获取信息
(1)走进情景。同学们,刚才老师答应你们一起去游玩,现在我们就出发吧。视频展示:花园里摆着许许多多的鲜花,花团锦簇,蝴蝶飞舞,一派迷人的美景。通过欣赏美景,谁能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生:观察情景,收集数字(有10盆红花,20盆黄花,30盆紫花。)
(3)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让学生齐读,再自己口述一遍问题。)
(4)尝试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20。
b、合作交流,探究算法。(怎样口算10+20=?)
(1)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2)交流展示,领悟算理。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e、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c、多中侧一,优化算法。
学生上台演示:着重强调以十为计数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10+20,1个十和2个十合在一起一共是3个十,是30。并随之板书:
10 + 20 = 30
↓ ↓ ↑
1个十2个十3个十
小结:整十数加整十数,想几个十加几个十。
(2)探究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a、情景再现。出示紫花图和工人叔叔的对话:布置花坛还需要紫花,我搬走10盆,还有多少盆紫花?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b、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0—10。
c、关注经验,以加明减。计算整十数经验基础上交流30—10的算法。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生2:我是用看减想加的办法算出来的,因为10+20=30,所以30—10=20。
生3:3—1=2,30—10=20。
d、学生上台演示:着重强调以十为计数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30—10=20。并随之板书:
30 — 10 = 20
↓ ↓ ↑
3个十1个十2个十
小结:整十数减整十数,想几个十减几个十。
?设计意图】学生在花园中欣赏花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的方法,体现“和乐课堂”模式研究之“互动”,“生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3、巩固练习
课本62页第1,2题。
师说: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希望你们课后还要好好复习。
4、回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怎么想。引导学生看板书小结。(整十数加整十数,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整十数减整十数,想几个十减几个十。)
六的加减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