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的教案应该包括课后作业和反馈机制的设计,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p35《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悉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对2-6的口诀进行整理。

预习作业:

整理和复习2-6乘法口诀求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表格、画图等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今天小鹿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它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学得好。请同学们把你们的'预习情况反馈一下。

二、创设情境,整理口诀:

1、小鹿是个爱学习的小动物,它很想知道2-6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同桌合作,一个背另一个数,然后交换背。(2-6的乘法口诀有20句)

2、小鹿说:“乘法口诀有什么本领呢?”你们能告诉它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汇报。(乘法口诀不但能计算乘法求积,还可以计算除法求商呢!)

3、请你根据口诀写出两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六十八四五二十三四十二

()()()

()()()

()()()

()()()

有的口诀写出两个算式,你知道有哪些口诀吗?(指名回答,师板书)

4、小结:原来口诀的本领可真大,记住它不仅能计算乘法,还能计算除法呢。

三、用口诀,综合训练:

1、独立完成p35第1题,看图写算式。

2、指名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4、玩气球游戏。

①(课件出示p35第2题)小鹿和公鸡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每次两位同学参与,一位当公鸡,一位当小鹿,小鹿问公鸡算得数并快速说出口诀。)

四、实践拓展

1、出示p35第3题图:

2、引导有序观察。

3、汇报你的发现。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口述数学问题,集体解答。

一、 全课总结。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分物体的一些方法,为教学除法作准备。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我能行)

1、口算(题略)

2、填空(题略)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预习,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数学书上66页的例题1,并动手分一分,有6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想一想:要分什么?分几份?有几种分法?)

2、什么叫做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例1)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生齐读。

2、当堂达标

⑴判断以下各题是不是平均分?

⑵判断: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x 。

(三)合作探究二

1、分铅笔,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例2)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三堆,小组内交流各种分法。师请生汇报演示。

2、老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1个1个地分

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次2个2个的分

每次4个4个地分

3、想一想:每次都这样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想:3个几是12,也就是

3 ×(4)=12

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支铅笔。(生齐读)

[点评:让学生结合一共12支铅笔和3个盒子先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放多少支铅笔,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交流各种分法时突出一次分完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平均分和乘法联系起来,为学习除法的认识作准备。]

4、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68页练习十五的1、2题。

三、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

1.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坚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热身

89-62,59-5,43-23,49-45

2.学生练习展示,改错并说明理由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2.

(1)出示例 2。让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多少票吧。教师出示北京的图片,板书“56 票”;出示巴黎的图片,板书“18 票”。

怎样求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6-18= 。你们会计算“56-18”吗? 学生先独立试做。想一想:这里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我们该怎么办呢?

(2)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 56 根小棒中

减去 18 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56 根小棒中有 6 根单根的,减去 8 不够减,可以把 5 捆小棒

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 10 根中拿出 8 根,把剩下的 2 根与原有的 6

根放在一起,共剩下 8 根单根,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 1 捆,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 56 减 18 等于 38.

②打开一个整捆的,成为 10 根单根的,把原有的 6 根和 10 根合

在一起,从中拿出 8 根,再拿出 1 个整捆的,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56 减 18 等于 38.

(3)竖式的写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想一想,56-18 该怎样列竖式呢?

这部分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列竖式,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竖式,改错,纠正,最后老师展示正确的竖式排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 1 捆小棒变成了 10 根,就是把 1 个十变成了 10 个

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 1 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 10 个一,

借过来的 10 个一要和个位上原有的数加在一起算,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 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4)变式 50-18

主要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为了让学生练习各位为 0 的数字的退位减法,展示学生习作并请学生改错纠正。

(5)比较 58-22 和 56-18 的异同。

这部分是对上节课和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起一个连接与递进的作用。并得出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

4.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 19 页“做一做”。学生练习展示,集体纠错。

想一想:十位上退 1 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 1 后,个位要算 17 减 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5.改错。教科书第 21 页的第 6 题。

(1)学生逐题进行判断改错。

(2)集体订正。

6.★后面藏着几

通过星星后面的数的计算来巩固退位减法的算法,让学生们自由举手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7.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10 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最新6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案最新6篇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教案6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案推荐7篇

二年级上册教案通用8篇

部编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8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