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时,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案的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内容的深度,也应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匹配,促进有效学习,大爱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六年级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⒈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⒉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写童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准备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活动1——自己动手写写诗。
⒈师:读了许多名篇佳作,领略了诗中丰富深厚的内蕴,让我们收获颇多。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其实,大诗人也一样是逐步尝试而有所成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同龄人的诗作。
⒉学生自由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⒊学生交流感受。
⒋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首诗,并简述理由。
⒌教师小结:原来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就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趣味,写出有趣的童诗。
⒍课件展示补充的诗歌,学生赏读。
⒎师:书中还有另外三首诗,你喜欢哪首诗,读一读,试着模仿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生动,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⒏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写的诗。互相评议、修改。
⒐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二、活动2——举办诗歌朗诵会。
⒈师:读一首好诗,如饮一杯美酒;读一首好诗,如品一杯香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丹青”的浩然正气;诗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盎然生机;诗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情;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胸襟,诗中情诗中意让我们在诵读吟咏中升华感情,陶冶性情,收获快乐。那么。让我们在诗歌朗诵会上倾吐我们的诗情吧!
⒉全班分组讨论开好诗歌朗诵会的有关事宜。
⑴确定内容。⑵商定形式。⑶组织分工。⑷确定时间、地点。⑸确定评委。
三、活动3——合作编本小诗集。
⒈师:在前面的.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一些诗作,赏读了我们喜爱的作品,还小试牛刀当了回小诗人,/article/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贝壳,那么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贝壳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吧!
⒉小组合作编辑,讨论注意事项。
⒊展示成果。
四、活动4——诗歌知识竞赛。
⒈师:我们在诗海中遨游,有的同学“水性”深一些,有的同学“水性”浅一点,我们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来比一下“水性”,看哪些同学“功力”深厚。
⑴师生一起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⑵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谜竞猜、诗歌常识、诗人简介等。
⑶题型设制: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⑷制作课件。
⒉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⒊评出优胜团队和个人,颁发奖品。
⒋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比出了“水性”,决出了优胜者,希望同学们不辍阅读,以达到更高境界。
五、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⒈师: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系列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摘取了生活中的浪花,到诗海中拾贝,与诗歌同行,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基础。
⒉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总结的写作要求。
开展情况——收获——反思——建议
⒊学生结合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和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学写总结。
⒋全班交流活动总结。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
⒌评选出优秀总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诗歌教学,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意图一是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课标表述】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体会表达的效果。
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能借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段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重点难点】
1.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2.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评价方案】
1.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题)检验学习目标中“正确读写生词”的达成度 2.评价目标2;(见评价单第二题)检验学习目标中“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的达成度。
3.评价目标3。(见评价单第三题)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的达成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2、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3、齐读课题。
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落实目标1)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些方面?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落实目标2、3)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1)(课件出示雨来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突然、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①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请一组学生读,其余的孩子边听边感受。
师:在你们读的时候,我也在幻想。我幻想着我现在就是一滴雨,我任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树叶上、绿草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稍停)孩子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来幻想吧!
b.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c.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呀!作者把自己对山雨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d.生带着感受齐读。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篇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自然还是位美术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所描绘的山林色彩。
a.(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b.学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对哪种颜色印象最深。
师:(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⑷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
①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②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落实目标2、3)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出示朱自清的《春》片段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雨后的丁冬声给山林留下余韵,而你们的朗读在老师的心中也留下了余韵。如果你就是这图画中的一个孩子,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做些什么?)
板书:
2山雨
雨来
雨中 音韵美 用心倾听 喜爱 色彩美 细致观察 雨后
2《山雨》评价单
一、基??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轻盈: 啼啭: 余韵: 2.选择正确的读音。
湿润(rùn yùn)倾吐(qiōnɡ qīnɡ)屏息(bǐnɡ pínɡ)几乎(jī jǐ)弹奏(tián diàn)调色(diào tiáo)
二、内容梳理
1.《山雨》一课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先后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雨中的景色,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雨的__________之情。
2.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写出了山雨到来的悄悄,它和“__________”一词的意思很相近。
3.课文中,作者先说“阳光下,山林的色彩__________”,接着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__________。”通过这种__________的写法,突出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
三、理解感悟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这段文字出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__美。
3.用“~~”画出文中用了排比修辞法的部分。4.读这段文字中,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3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 揭题
⑴、 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 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 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 自己读一遍。
3、 指名读
4、 有不同想法吗?
5、 (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 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 “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 “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 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 “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 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 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4
单元小结(第4课时)
作文 我身边高尚的人
作文内容:
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一个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起草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写一个人。咱们一起来看看习作要求。
二、审题
1.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
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要明确:a、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
b、要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高尚的原因;
c、把内容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高尚精神?(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有高尚精神,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做出贡献,也体现了具有高尚精神)
3、你打算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在小组里说一说,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作
1.你打算分哪几部来写?重点写什么?
交待“我”身边高尚的人是谁。
通过一两件事,体现他的'高尚精神。
“我”要向他学习些什么。
2.如果现在要你动笔写,你有哪些困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四、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五、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葵”,掌握字形、字音、字意。
2、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创境,引入诗题。
(1)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古诗就像一朵独具馨香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位诗人?什么朝代的?
(3)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课件出示)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大家评价。
3、课件出示诗,齐读。
4、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
三、自读诗文,感悟意境。
1、这首诗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是哪一句?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直奔中心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领略出诗的主题)
2、出示“自学向导”,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目的: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按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向导”引路,让学生自学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学交流,理解诗意。)
学习向导:
(1)读一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首诗?
(2)结合上下文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假如请你为这首诗画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4)选择你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3、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自学。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5、交流反馈,相机指导。并抓住重点进行考察。(课件出示“练一练”)
(1)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
(3)诗人为什么害怕秋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根据诗意,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6、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再朗读一下诗歌。
(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在读中体会、领悟诗意。)
四、研读诗文,想象意境。
1、和诗文对话。
(1)诗人由“园中葵”时光的易逝,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听!春天的凌晨,菜园里“葵”和“露珠”妹妹在说着悄悄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替它们说出心里话。
①小组讨论,和文本对话。
②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③还可任选两种事物,进行对话。
(2)如果你是“朝露”,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2、和诗人对话。
诗人还看到了哪些景物?由此产生了哪些联想?用了什么作比喻,说明怎样的道理?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3、此时此刻,我们大家一定有不少感想,请大家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名人志士,都用诗句表达这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的有哪些?
2、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
(一方面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3、课件出示朱熹的《偶成》
总结: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古人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希望我们大家从今以后: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
六、唱诗
过渡:乐府诗是可以和着音律唱的,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配上你熟悉的音律唱一唱,再一次领略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试着唱诗。
2、请小组为大家表演唱诗。
3、放《青青河边草》配乐,师生齐唱。
(此环节以唱的方式,增强古诗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学科间的整合。)
总结:同学们的歌声感染了我,老师也想放声唱一曲。“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唱)可是有一样东西却是一去不复返――时间,让我们牢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从小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1、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
2、画一画。展示自己根据诗意画的画。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学习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2.收集有关《论语》这部书的资料。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大考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你还知道哪些名句?
二、出示曲阜孔子庙的图片,介绍孔子。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动荡也是特色的一个时期。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鲁国诞生。他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三、读文,扫清阅读障碍。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1.课文翻译: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应该开心的两桩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还有一桩不应该生气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学习能够经常反省,实践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内心里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而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一点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有关课后“为学”名言的理解: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学业的精深造旨得之于勤奋,在玩耍与游戏中荒废了。)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
(还没有刻完就不刻了,这样半途而废,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坚持不懈地刻镂,哪怕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句话强调的是坚持不懈。)
五、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论语》中的句子。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孔子]
?论语》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的语录体散文集。
重点字:说乐愠罔殆
六、课后小结: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想象画面,体会把事物写得详细;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解读丁香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图片导入。同学们,见过丁香花吗?我们今天一起去赏丁香花。(ppt放丁香花的图片),赏完图中的丁香花。
2、介绍丁香花。
3、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宗璞的文字,去感受作者笔下丁香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丁香。
1、默读课文,思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丁香花和丁香结)
2、作者笔下的丁香花是那样的美好,它美在了哪里,我们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画下来。
(1)学生找出语句,说一说这是关于丁香花的什么的描写,教师书写样子、颜色、气味。
(2)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3)配乐朗读,感受画面美。
三、深入课文,解读形象
1、感受丁香结的形似。无论是月下的丁香,春来窗外的丁香,还是细雨中的丁香都有不同的色彩美。如此美的丁香花却有着解不开的.结,古人称之为丁香结,丁香结是什么样的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了解象征意义。说起丁香结,自古就有诗句描写它。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同桌说:哀愁)丁香结真的代表着愁怨吗?我么再来赏读几句描写丁香结的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结: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
3、面对年年都有的丁香结,作者的态度什么?(学生展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奇了吗?)(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给“丁香结”赋予了新的寓意,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
4、学完了丁香结,当你遇到学习上的压力,考试时的挫折,与同学的争吵,你会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
5、丁香花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清新的香味和淡雅的外貌,作者从丁香花展开联想告诉我们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虽有不愉快的挫折和愁苦,但是积极面对,就能不断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
四、拓展作者
告诉我们这样道理的人是谁呢?她就是宗璞。介绍宗璞,她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是作家冯友兰之女。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中体验、感受人生。
语文六年级教案篇8
三维目标:
1、阅读文章,了解作者读碑的历程,认识作者的认识过程——从外在的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
2、理解和认识为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3、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段落、词句来理解课文主旨,品味文章多种写作手法运用的特点。
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紧扣文中关键词句理解“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诠释”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体会“我”读碑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熟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审课题
二、师范读文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a。生听师范读,注意文中写到“我”哪几次读碑经历,按先后顺序列举。
b。课题《读碑》中的碑指的是哪一座碑?
c。简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探究“我”读碑的心路历程
a。指名读1—5自然段,找出“我”初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句子,想想“我”是以怎样的态度在读?
b。深入探讨用这种态度读源于什么?
c。指名读7、8自然段,概括九龙泉纪念碑最突出的特点,品析这段描写。
d。 “我”由这些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e。再读碑文,让学生谈谈熟知的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借机引导他们感受英雄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缔造美好生活献身的精神。
f。齐读12自然段,体会“我”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受。
g。理解“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四、 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有机会可参观红安烈士陵园或辛亥革命博物馆,了解武汉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勇于献身的精神。
语文六年级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