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细致准备可以有效减少课堂上的意外情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教案的反馈环节能够让我意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以下是大爱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优质课堂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优质课堂教案篇1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_。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07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_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优质课堂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把、孩、又、起、来” 5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正确描摹“又、来”2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不倒翁是一种有趣的玩具。
?重点和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五个生字,写好笔画“捺”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
?教学准备】
不倒翁实物、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看——(出示不倒翁实物)
它倒下又站起来了。它是什么呢?(生齐答)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有趣的、写不倒翁的儿歌。
(出示课题:27 不倒翁)
2、师:课题中的“翁”是个后鼻音,跟老师读好它。
3、开火车来读 “翁”。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师:小朋友,你们想听课文录音吗?
老师请你们一边看精彩的动画,一边听录音。(播放媒体动画)
2、师:小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的,你们喜欢不倒翁吗?为什么?
先在心里面想好答案,再举手告诉大家。(生先自由准备,再交流)
3、师:小朋友们都喜欢不倒翁,我们再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圈出生字,注意听清字音。
4、出示课文: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师:找到生字了吗?
出示:把、孩、又、起、来。(学生随机做小老师教生字,老师点拨)
(1) 把:
① b-ǎ-bǎ。
② 用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结构分析法识记):左边一个“扌”,右边一个“巴”。
③ 师:1) 课文中是“一把”胡子,“一把”是一个数量词。
还有什么也是用“一把”的呢?
(生交流:一把尺、一把剪刀、一把手枪、一把扇子、一把伞)
师: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真厉害!
2) 老师平时说的话也用到这个“把”字,是什么呀?
(生交流:把书打开、把书合上、把铅笔盒打开)
3)“把”字还有什么好朋友呢?(生交流:把手、把柄、把戏、把握) (2) 孩:
① h-ái-hái。
② 师:它有好朋友吗?你来帮它找一找。(生交流:孩子、小孩、男孩、女孩)
(3) 又:
① y-òu-yòu。
② 师:“又”有几笔?谁来写——横撇、捺。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③ 师:课文中“又”字是写不倒翁的,找到句子了吗?(生回答)
不倒翁站了几次?(师用不倒翁作演示,生回答)
师:“又”表示重复的意思,不倒翁不怕摔倒,一次次地站起来。
(4) 起:
① q-ǐ-qǐ。
② 渗透“半包围”结构,外面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
注意竖弯钩不出头。
③ 师:“起”的好朋友可多啦!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师:早上我们从床上起来叫—— 生:起床
师:上课时,高钧毅要叫—— 生:起立
师:体育老师让我们踏步走叫—— 生:起步)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好朋友来吗?(生交流:起飞、一起、起点、起跑、起跳、起来)
(5) 来:
① l-ái-lái。
② 用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编儿歌法识记):一横加米,来来来。
师指导书空。集体书空。
③ 师:我们给“来”找一找好朋友吧,看看你们能找出多少。
(生交流:起来、出来、来到、回来、来回、来得及、来不及、来去、来往、来来往往、来信、来路、来头、来历、来日方长)
④“来”的反义词是——去。
四、复习巩固生字。
1、师:生字教好了,看看小朋友都记住了吗?
(1) 开火车读。师:小火车,开起来—— 生:快快开到我这来。
(2) 齐读。
2、做游戏巩固。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好,记得真牢呀!老师奖励你们做两个小游戏。
(1) “谁的眼睛最最亮,我的眼睛最最亮”。
(2) 叫号游戏。
3、出示课件上的练习。(播放媒体练习:“读读猜猜”。)
五、朗读训练。
1、听录音跟读。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这些生字,现在呀让它们回到课文中,我们再来听听课文录音好吗?边听边轻声地跟着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指名读课文,师点评。(2人)
(1)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2) 点评:师:你把字音都读准了,而且做到了不加字、不漏字。
师:你把句子都读通了。
3、指导朗读。
师:这首儿歌真是太有趣啦,老师也想读了。来听老师读好吗?
(1) 师: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2) 师:谁想试着像老师这样读?自己读读看吧。
4、指名读,点评。(3人)
(1) 师:谁来试一试读好这首儿歌?
(2) 点评:师:你读出了不倒翁有趣、可爱的样子!
师:你强调了“真” 和“站”字,还有谁也来学他的样子读一读?
师:不倒翁多么乐观、多么坚强啊!你读出了不倒翁不怕困难的感觉!
5、多形式朗读:
(1) 分小组对读。
师:请这两组来读第一句,这两组读第二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两小朋友组读得好。
(2) 师生对读。
师:你们想不想跟老师较量一下谁读得好呢?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读一句。
师:你们读得真棒呀!老师真佩服你们。表扬表扬自己。
(3) 表演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配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先练练。(生自由准备)
师:全体起立,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可以看着屏幕读。
六、唱儿歌。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你们是那么地喜欢不倒翁。小朋友,有一首歌唱的也是课文的内容,让我们边听音乐边跟着唱吧。
七、指导写“又”和“来” 。
师:这些生字中,有两个是需要书写的,让我们一起跟着屏幕书空。
(先集体书空,再由领写员带领全班一起完成书上“我来描一描”。)
(1) 正确书空字的笔画。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把把“捺”写好。
优质课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
(发生)
优质课堂教案篇4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优质课堂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
()的脸()的月光()的小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
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
感受。
3、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chénbù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qínɡhuà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1、按拼音写成语。
yìchénbùrǎnshīqínghuàyì
()()
2、读短文填空。
(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入下面方框内。
(2)短文记写的主要内容是。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读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摘录句子。
写实在事物的:
写联想的:
(四)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优质课堂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