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大爱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设计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设计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9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设计教案篇3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交流讨论—→创作表现
1、激发兴趣
(1)在每张桌子上放置黄豆、绿豆、赤豆各一的三瓶豆罐
请幼儿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
(幼儿操作后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一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豆。
2、自由探索
(1)、师:这些豆豆为什么会发出不同声音呢?请你们从每个豆罐里取一粒都宝宝,放在手心里看一看,和朋友说一说,它们长的怎么样?(颜色、大小、形状不一,但它们都有豆萁)
(2)、师:在这些豆豆里,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幼儿相互讨论)
(3)、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现在,我们就去参观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我们喜欢的豆宝宝在那里变成了什么?(幼儿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
(1)、师:你们在展览会上看到了什么?是由哪种豆宝宝做成的?
幼:我看到了豆沙、棒冰……它们是用赤豆做成的;
我看到了豆腐、腐竹……它们是用黄豆做成的;
我看到了绿豆糕……是用绿豆做成的;
小结:豆宝宝不仅可以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多吃、常吃豆类食品,使我们的身体长的棒棒的。
(2)、师:除了这三种豆豆外,你们还认识哪些豆豆呢?
幼:青豆、黑豆、蚕豆、豌豆……
4、创作表现:
(1)、师:这些豆豆都穿着漂亮衣裳、五颜六色,我们能不能用它们装饰图画呢!请你们来试一试,用五彩豆来装饰自己的绘画作品。
(2)、幼儿自由结伴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各种豆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3、联系已有经验,大胆创作。
活动准备:1、每张桌子放置黄豆、绿豆、赤豆各一的三瓶豆罐2、各色各类豆子(青豆、黑豆、蚕豆、豌豆……)2、相关豆类食品
设计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幼儿对民族服装的了解与认识,充分感知民族服饰的美丽和民族特点,满足大班幼儿绘画与制作民族服装的兴趣,而是基本活动。本次活动从服装的多样化图案中,选择二方连续纹样作为切入点,让幼儿能充分将发现、学习的新知识运用到绘画中去, 感知民族服装的图案美。
活动目标:
1.认识二方连续纹样,了解二方连续纹样在民族服装中的应用。
2.能运用二方连续纹样创造性地设计出新颖多样的民族服装。
3.在创作与交流中感受民族服饰多彩、多样的美。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图片。2.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服饰。3.每位幼儿至少 1 张民族服装的轮廓图,水彩笔,蜡笔等。4.背景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经验准备:对二方连续纹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根据已有的经验讲述,说说自己喜欢哪个民族的服装、为什么。感知民族服装的特点。
二、观察各民族的服饰,学习用二方连续的纹样绘画、装饰民族服饰。
1.出示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引导幼儿观察其花纹的装饰特点。
提问:这些服装都是哪些民族的?都有哪些花纹?这些花纹都装饰在什么地方。
小结:观察衣服的样式、色彩和装饰花纹,了解装饰花纹主要在领口、袖口、前胸、后背、裙边等地方,为幼儿装饰纹样作好铺垫。
2.幼儿欣赏二方连续纹样图片,了解其规律。
提问:这些花纹有什么规律?你还见过哪些二方连续纹样?
小结:有的是同一个纹样方向不同,有的是颜色不同的同一个纹样等,它们有规律地排列并一直循环所构成的'带状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3.幼儿观察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用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装饰,教师根据幼儿说出的花纹在服饰的前胸处装饰,给与幼儿启发。
三、创意作画,尝试运用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的不同部位创造性的装饰。 要求:1.能运用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的不同部位创造性地装饰。
2.鼓励幼儿装饰出不同纹样图案的民族服饰。
四、作品展示,相互欣赏、交流设计的民族服装。感受民族服饰多样的美。
1.提问:你设计的是哪一个民族的服装?用的是什么二方连续纹样?你认为设计好在哪里?
幼儿互相欣赏设计的作品,分享交流自己的创意。
2.播放背景音乐,幼儿身穿民族服装跳起民族舞。
设计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进位的方法。(连续3次进位)
2、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你会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吗?那老师出两道计算题同桌位的同学每人选做一题
24×4=??????????167×3=
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吗?(个别说计算方法后订正)
你知道我们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你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出示主题图)
(1) 看图中是什么地方?(运动场)运动场上正在举行比赛,而且还来了很多的同学来观看比赛,那观看的同学坐在什么地方?(看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看台的布局吧?(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
(2) 看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要示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就是示这个运动场的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 应该怎样列式呢?
8×634=????????????634×8=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8个634)
(4)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634×8=?(学生尝试、板书)
(5) 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错)到底哪个算式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6) 计算过程:
6?3?4?×?8?=5?0?7?2(人)
6??3??4????????????个位:8×4=32?向十位进3,个位上写2;
×????2???3?8????????????十位:8×3=24,24+3=27?向百位进2,十位上写7;
5???0??7??2????????????百位:8×6=48,48+2=50?向千位进5,千位没数字直接在千位上写5,在百位上写0。
(口答)
(7) 原来这个看台可以坐那么多人,那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可以坐得下吗?
2.对比、归纳小结
(1)对比分析:
把例4与复习题的竖式进行对照,你能找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算一算
1.236?×7=??????????127?×9=
先独立完成后口述过程(学生板书适当找错例进行分析)
2.p79“做一做”
自己读、审题分析各数量关系后独立完成。
3.p81练习十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进位的次数比较多,在计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设计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又简单;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单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
3、判断
(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 )
(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 )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4、选择
(1)1.通分的依据是( )。
①分数的意义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一定( )。
①都是质数 ②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3)通分的作用在于( )。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5、拓展题
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设计教案篇7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护意识。
2、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自护方法,并能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活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活动难点:使幼儿掌握一些自护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三、活动准备:
1、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图片、影碟片等相关资料;
2、影碟机;
3、奖品;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生活中的危险真不少”引入课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组织幼儿观看四个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前半段:
1、小孩独自在家时,突然发现小偷进屋偷东西;
2、小孩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
3、小孩独自在家时,家里突然着火了;
4、小孩独自在家时,突然发生了食物中毒、受伤、生病的事件;
(三)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遇到上述的四种危险时,怎么办?
(四)师生谈话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正确有效的办法。
(五)组织幼儿观看四个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后半段:
1、发现有小偷时,可悄悄的溜出门去报警或找邻居帮忙等;
2、有陌生人敲门时,不可随便打开门,可打电话告诉大人等;
3、家里着火了,先打开门逃生再求助,无法逃生时要先打电话告诉大人、打电话报警等;
4、发生食物中毒等事件时赶紧打电话告诉大人等;
(六)师生共同小结影蝶片中传授的办法和小朋友及教师想到的办法,教师要一边小结一边出示相应的图片或资料强化幼儿的记忆。
(七)活动小结:
1、教师再列举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介绍其应变与防护的办法;
2、教育幼儿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危险,只有不去做危险的事,并在面对危险时能够保护自己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八)活动延伸:
激励幼儿在平日生活中多注意观察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在自主寻求自护办法后,与大人共同商讨自护的办法。
五、活动反思:
活动能围绕幼儿们需要的、感兴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且在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安全自护问题来有目的的开展活动,使幼儿能充份调动所有的智慧去滩索、去发现,并有效的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且活动取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整个活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而是帮幼儿设计情景,进行角色换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授之于渔,使幼儿能真切的体察真情实境,有效的提高自护意识。
在活动中教师能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创设有利于并能推进活动开展的教育氛围。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活动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是一次成功的安全教育活动。
设计教案篇8
学习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探索与思考
(一)探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1、观察 p49图6.2-1
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如图6.2-1,这是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
2、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 m,再向北走200 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 m,再向北走350 m,最后再向东走50 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 m,再向东走300 m,最后向南走75 m.
问题1: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解:以 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正北方向为 轴、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取比例尺为1:10000,则小刚家(150,200),小强家( , ),小敏家( , )。
问题2: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答: 因小刚、小强、小敏都是从学校出发的,所以选取 为原点,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他们的坐标.
问题3:图中学校右边的数字“50”表示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预先规定图中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00m,那么学校右边的数字“50”应该改为多少?
(二)归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____________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___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______________,在坐标轴上标出__________;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_______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四、 应用:
(一)如图,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请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二)思考:
1、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1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2、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能够准确表示汶川这个地点的位置的是( )
a.北纬31° b.东经103.5°
c.浙江省金华市的西北方向上 d.北纬31° ,东经103.5°.
2.如图,是一个8×8的球桌,小明用a球撞击b球,到c 处反弹,再撞击桌边d处,请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表示各点的位置.
3.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某一公园的各个景点.
菊花园:从中心广场向北走150米,再向东走150米;
湖心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50米,再向北走100米;
松风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
育德泉:从中心广场向北走200米.
4、如图,以公园的湖心亭为原点,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取比例尺为1∶10 000,而且取实际长度100米作为图中的1个单位长度,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湖心亭在西门的正东方向200米处,请在图中描出西门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2)从湖心亭向东走100米,再向北走200米就到游乐场,请在图中描出游乐场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3)若博览会的坐标是(3,3),描出它的位置,说明它在湖心亭的什么方向上,与湖心亭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精确到米).
(4)若牡丹园的位置是在湖心亭的南偏东70的方向上,你能确定牡丹园的位置吗?如果同时知道牡丹园在博览会的正南方向呢?如果能够,写出它的坐标(精确到0.1).
5、如图,如果点a的横坐标是3,你能求出它的纵坐标吗?你能由此求出点b的坐标吗?
设计教案优秀8篇相关文章:
★ 包装设计合同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