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教案是教师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重要保障,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以下是大爱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教学反思:
这堂课生动活泼,气氛浓烈。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引导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投其所好,导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以“帮三毛画耳朵眼睛”的开场白,学生以绝对轻松的心态开始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充分煽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为新授作最佳铺垫。
2、欣赏生活,欣赏数学。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最终找到了许许多多,足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学生看着机器猫、蝴蝶、飞机啧啧赞赏时,实际上学生也在赞赏数学。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学习。
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除了自己个体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掌握知识。学生能在这种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通过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宽阔,更精彩的生活舞台,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连加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
你小鸡吗?
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
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
第74页的第5至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4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提出除法应用题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我们来开一列特别快列车来计算出他们得数吧﹗
93 84 86 255 306
183 59 44 62 78
2、根据乘法写出两个除法算式。47=28
68=48
79=63
3、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
请你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探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a、他们做了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列式:568=
用什么方法求商?你是怎样想的?
要是挂成7行呢?
b、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
c、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
学生归纳概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4= 82= 96=
284= 162= 546=
287= 168= 549=
2、数学书练习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
(2)开火车计算。
3、小兔子过河:把同学分三大组,看哪个组的小兔子先到达对岸?先到达的奖励一颗星。
4、小鸟回家: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5、拓展题:
( )( )=7
( )( )=8
( )( )=9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通分(一)教材第93页的内容及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四、教具准备
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世界地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与,哪个大,为什么?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2、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3 、 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和的大小。因为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是3个,是7个,7个大于3个,所以大于。
4、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5 、再出示: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和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t;所以3个小于3个。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
7、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8、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在教材上,口头叙述结果及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这几组分数的大小,巩固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思维训练
1、在t; t;,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2、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 、和。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后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通分(二)教材第94页的内容及第95 、96页练习十八的第2一10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7和8 9和18
12和24 8和12 4和9
2、填空。
3、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4 。
提问: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3、老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提问:(1)用什么数做公分母?
(2)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1)先求出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
提问:根据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5 。)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5、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与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与大小?学生还可以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或与“1 ”进行比较。
(1)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 =因为>,所以> 。
(2)与“1 ”比较:
1— = 1— =因为t;,所以> 。
7、完成教材第94页的“做一做”。
(l)让学生先观察,怎样求每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分别口答出公分母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8、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9、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分数与比较,看谁选择的方法丁算得又对又快。
10、完成教材第95 、96页练习十八的第4一8题。
学生独立完成,应用分数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11、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十八的第9 、10题。
(三)思维训练
你能写出几个比大而比小的分数吗?
你能写出几个比小而比大的分数吗?
3、请你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分数。
(l)大于并且小于;
(2)分母是两位数质数;
(3)分子是一位数质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
问题:
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 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 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
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 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具准备
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12×14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图。
(2)认真审视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或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个座位。
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1、小黑板。
2、“五”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或26×21
笔算,26×21=546
26
×21
26.........1排有多少个座位。
52.........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46.........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小学数学五上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