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弘扬正气,引导良好风气的用途,用真实的情感写好事迹材料,让人物的付出和牺牲感动每一个读者,引发共鸣,下面是大爱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邓清明的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邓清明的事迹篇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彰显中国人筑梦太空达到一个新高度,引得举世瞩目,媒体广泛报道。中央和地方一些主流媒体还分别以《航天员邓清明25年终圆梦:飞天初心是常态更是姿态》《“超级替补”,56岁邓清明终于圆梦》《神舟十五航天员邓清明:坐冷板凳25年终实现飞天梦想》《邓清明:守得云开见月明》等为题,报道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邓清明同志“备份”25年终圆航天梦的感人事迹。此前,他圆满完成从“神九”到“神十二”的4次备份任务,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通过媒体报道,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载人航天精神内涵的理解,而且能深刻体悟时代楷模邓清明坚持“备份”所彰显的坚守初心、坚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坚实担当,锲而不舍、深耕追梦的坚韧态度。
一、坚守初心、坚贞报国的坚定信念。作为航天员,可以说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邓清明自1998年1月5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那一刻起,就把“时刻接受祖国的挑选”的誓言刻在心中、融入骨髓。尽管当年并肩入选航天员大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已经“飞天”圆梦,5名没能执行任务的队友已在2014年停航停训离队,“时刻准备着”飞天始终是邓清明的人生姿态。在他看来,“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在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正因为邓清明胸怀航天强国的赤胆忠心,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才会一次次甘当“备份”,才会把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作为自己的常态。11月28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记者集体见面时,邓清明说道,“无论年龄多大,能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作为党员干部,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在坚定信仰信念中砥砺初心使命,自觉把忠党报国为民当作一种终身追求。
二、勇于登攀、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天下事多作于细成于恒。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在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攻关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航天员任务有主份备份之分,但备份和主份的训练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都是一个标准,对待任务的态度不能有主份备份之别。邓清明珍惜每次选拔的机会,始终按照“主份”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训练难度和强度。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后,邓清明作为备份航天员在地面按照手册,和天上的航天员“一起飞”,一起走程序,直到任务结束,队友归来。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落选之后,邓清明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归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训练。正是邓清明以“白首心不移” “数十年磨一剑”的刻苦训练,练就了过硬的追梦本领,才有了年近六旬之时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圆梦。
三、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坚实担当。备份是飞天任务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应急保障托底作用。备份和主份同样重要,只不过备份往往站在幕后。邓清明坚持不懈、无怨无悔、一丝不苟做好“备份”所表现出的坚守,是无数航天英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缩影。2018年1月,邓清明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个人的荣誉、个人的得失,在这一刻真不是特别重要。谁完成任务,都是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因为只有航天员把任务完成,哪怕是作为备份,你的付出才是值得的。” 正如邓清明所说,“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如果没有以大局为重的团队意识,没有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没有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一名航天员是难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安于备份身份、完成备份任务的。反观各行各业的一些重大任务或急难险重岗位,都必须设置“备份”。党员干部要像邓清明一样,永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状态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甘当备份,更要以主份状态踔厉奋发、开拓进取。
四、锲而不舍、深耕追梦的坚韧态度。星河浩渺,追逐求索之路漫长而艰辛。在航天追梦的路上,邓清明与梦想一次又一次擦肩而过,但愈挫愈勇,从未缺席,永不言弃,坚守25年终于圆梦。可谓“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成功总是属于内心坚韧挺拔、锲而不舍、深耕追梦的人。坚持奋斗、不懈努力永远是我们险涉滩、爬陡坡、闯难关的重要法宝。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叹命运不公,怨天尤人,萎靡不振。人生能有几回搏。追梦路上,唯有始终保持热情,宠辱不惊,赓续奋斗,才能在关键时刻成就自我。我们要从邓清明的感人事迹中读懂坚持、坚韧、坚守的人生哲理,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让“一辈子”的奋斗贯穿始终。
邓清明的事迹篇2
在航天员的序列里,就执行飞行任务而言,有主份和备份之分。这绝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设置,而是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做出的科学部署。“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就是对这一部署意义的精准说明,这也是“邓清明”们所思所想所诠释的核心价值。他们是战场上的“预备队”,是先锋身后的“后援团”,是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神秘力量。我们为有着如此铁血如此优秀的备份而感到骄傲。
备份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次次落选,也难免会有失落的心情。当组织上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邓清明说自己当时的确懵了一下,但他还是转过身面对景海鹏,紧紧地抱住了他,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而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真诚、无私、不矫情,大局为重,这是一名立誓为祖国载人航天的航天员应有的格局。
中国航天员,是精锐中的精锐。备份越强大,越说明主份的强大。而主份的梦想成真、为国出征,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推力,这股力量也包括了备份们矢志不渝的航天理想。真可谓,“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邓清明所言“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了,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这是心有蔷薇的生动写照。
邓清明的事迹篇3
11月29日晚上,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向着星辰、向着皎月、向着属于我们的天宫飞去。它载着三位航天员,载着祖国委以它的重任,载着邓清明的飞天梦。
25年前,邓清明的飞天梦冒出了萌芽。1998年1月5日,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有幸成为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那一天,他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此时,他心底那颗种子悄悄冒出了脑袋,成为邓清明一直在坚守的信念。
25年间,邓清明的飞天梦在风里雨里艰难成长。2003年,杨利伟飞天成功。此后的日子里邓清明的8名队友也先后升空,领略地球之外的炫丽风光。这25年里,有人圆梦升空,有人退役停止训练,更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航天员大队,唯独邓清明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中以备飞的形式与那个他魂牵梦萦的太空擦肩而过。可他没有放弃,他仍在努力,他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着,心中的那颗赤子之心毫不褪色。就这样,他成了第一批在役航天员唯一没有飞天的人。
24年后,2024年11月29日,56岁的邓清明终于获得”太空门票”,乘上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奔向璀璨的太空。他的飞天梦终于由那个脆弱的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他的梦想终于成真。他说:”我愿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不允许在任务来临的时候却没有准备好。”为了奔向太空这一梦想,邓清明努力了25年,终于在人生半百得以圆梦。所谓知天命就是用逐渐哀老的身体来对抗每一次高强度训练,但仍然不向岁月妥协。年龄在增长,可邓清明那颗赤子之心一如当年滚烫。
依然为一个梦跌跌撞撞,这并不可笑,有人向往。天上的星星虽然渺小,但是也有它自己的光芒,无数颗星星汇聚在一起,终将形成耀眼天象,供人们仰望。
邓清明的努力就像一颗颗星星,他用了25年把这些星星汇聚在一起,照亮了自己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邓清明的事迹篇4
邓清明能够入选神舟十五飞行乘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位年满56岁的“航天老将”,能够初心不改,多次成为备份,不让飞一次,对不住他的这份坚持,否则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一,神舟十五号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收官之作,后面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所以神舟十五乘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安排,一是通过有飞天经验的费俊龙当指令长,“老带新“”,”带着还没有飞天经验的邓清明、张陆执行任务,积累飞天经验。
二,后面多年我国空间站将每年安排至少2个乘组6人进入太空,这其中包括飞船驾驶员、载荷专家等。由于这两年空间站验证和建设,第一、二批航天员高频次参加飞天任务,回来还要长时间地适应、康复和恢复训练,所以已经选拔的航天员有机会就要抓紧飞天,这样才能满足后面的乘组需求。可以预见,第一、二批选拔的航天员还会陆续轮换担任指令长,同时带领已经选拔训练好的第三批航天员新兵执行任务。
三,大家不要觉得邓清明老了,快退役了。不是这样的,前不久中国首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还在坚持训练,仍然是合格的航天员,随时准备接受祖国的命令和安排”,这说明什么,和杨利伟同批入选的邓清明,也依然是航天尖兵。
四,给后来人做榜样,坚定信心,一位航天老兵能够坚持24年训练,还能够满足飞天任务要求,这必然会让第三批乃至第四批选定的航天员信心大增。
邓清明的事迹篇5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赞扬和肯定——“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
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
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24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竞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念,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邓清明的事迹篇6
11月29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邓清明老家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小镇却显得格外热闹。“邓清明,你是东陂人的骄傲。”红色横幅格外显眼,小镇上的人们都在为航天英雄邓清明而欢呼,“他为我们村争光啦!”“作为老乡,感到非常自豪!”“今晚一定守着电视机前看他圆梦太空!”……
?坚持】
24年追一个梦
航天梦一直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追逐。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8年,14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而这14人当中,就有邓清明,他也是截至2021年,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
但他从未想过放弃,24年来,坚持做一件事,追一个梦。连续当了3次备份航天员,次次落空,有人为他感到遗憾,而他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心态转变,“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准备好”,“宁可有备无用,绝不用而无备”。
?家书】
解读成功的密码
邓清明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同时,也是这么勉励家人的。
在邓清明妹妹李赛英家中,记者见到了他的妹妹和弟弟等家人。提起哥哥,给弟弟李清华的第一印象便是“他很坚韧!”李清华说,哥哥一次又一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归零”的心态转变,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他做到了,并且梦想成真了。
说着,李清华拿出哥哥邓清明写给他的家书,数百封泛黄的家书,依旧可见清晰的字迹。“天生我才必有用”“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是因为你跪着。”“人生就是不断地等待和坚持”……再读时,李清华依旧深受触动。
李清华告诉记者,哥哥入伍后,便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对家人的惦记,几乎每周都会写一封。在这些家书里,仅写给自己的便有百余封。如今细读起来,能清晰看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一直都是哥哥的人生姿态,而这种精神,也是他如今能圆梦的关键。
?榜样】
弟弟妹妹的坚强后盾
实,在弟弟妹妹心中,邓清明始终让他们感觉非常贴心,很是依赖,像榜样一样。
邓清明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大,在弟弟妹妹眼中,打小就特别会照顾人,砍柴、打水等重活累活都是抢着干,这让弟弟妹妹们都特别依赖他。
“特别是哥哥读高中时,13公里的上学路,每次都要走两三个小时。但一到周末,他都会回家干农活,就是为了让我们轻松点。”李赛英回忆道,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为了看一场电影要到十多里路外的地方,有一次自己跟着哥哥一起,结果没走多久就累了,哥哥便背着自己去,看完后又背着自己回来,而那时候的邓清明只有12岁左右,对待弟弟妹妹就格外贴心。
在邓清明入伍后,时常寄钱回家给弟弟妹妹买文具。在弟弟妹妹心中,邓清明给自己一种长兄如父的感觉,虽然他从不曾责骂,但通过他的言行,能很快领悟到他是否真的生气或者失望。“记得那年我高考没考好出去打工,回家正好碰到哥哥回来探亲,他就与我深聊,叫我不要放弃,他说‘打工的机会随时有,高考的机会只有这几年。’”正是在邓清明如慈父般的谆谆教导下,李清华不负所托,考取了大学。
?成功】
不放弃是唯一秘??
与邓清明长久保持书信往来的,还有他的老师罗震,由于两人年龄相差不大,他们之间早已亦师亦友。对于邓清明,罗震的第一印象就是“不仅爱劳动,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罗震说,那时候学生们都要扛柴火供给食堂做饭,同龄人扛60斤柴火已是极限,而他每次都能扛回80斤柴火。这都为他过硬的身体素质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上,邓清明也是非常聪明。罗震说,课本上的知识点只要讲一遍,他就能记住,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招飞行员文化考试时,他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当邓清明被录取到空军航校后,就一直与罗震老师保持书信往来,在书信中,罗震对邓清明的经历也是十分清楚,得知他在训练期间抓住了几个关键的机遇,在理论考试、单飞等重要的考核中,他都是一次性通过,这为他成为航天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每一项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夜以继日的奋斗与努力,即使他三次当备份,都未圆梦,但他从未放弃,也从未抱怨命运的不公,在他看来,只是自己还不够优秀。作为他的老师,我感到非常骄傲!”看着曾经邓清明和教练机合影照片,罗震激动地说,这次他终于可以踏入浩渺星河了!
“神州与苍穹同高 天宫会日月争辉”在邓清明妹妹家,记者看到了这幅邓清明曾亲手写下的书法,24年10个月的漫长积淀与等待,如今,终于托举着龙的轨迹直上浩瀚苍穹。
邓清明的事迹6篇相关文章: